“来自纯国家课程中教或国际课程外教,用老体系,老思想,老方法和原有知识储备,不学习,不交流,不合作,都是根本胜任不了融合课程教学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教学法的融合,和双语师资团队的建设。
英国顶尖私校的教育,在小初阶段,更重视学习热情和方法,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国内更简单。从9年级开始,学生通过老师的引导,大量阅读,自主探究,迅速获取知识储备,在11年级时,学业进度就能接近牛津剑桥大一的水平。这样先重视技能和态度培养,后实现知识内容目标的做法, 依赖于英国私校对课程和考试的自主权, 和英国社会对教育的态度,及大学的录取选拔方式。
传统学校,在中高考的导向下,要求首当其冲完成知识内容目标,以量和运用速度取胜。外加家长在教育方面相互攀比,很难接受就读于高价双语学校的孩子,在知识储量上,比免费公立学校的还差一截。所以双语学校在自主决定学生知识获取的顺序和程度上有很大局限。
所以,面对不同教育体制以及社会环境,教学法上的融合变得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清楚的是,中外教学法不是矛盾的,根据Bloom的学习目标体系(Bloom’s taxonomy of learning objectives),中外教学法正好分别对应金字塔不同的层次,相辅相成。中式教学法高效完成基础的三个层级:记忆,理解 和应用;再利用国际教学法切入应用的部分,拔高另外三个程度:分析,评估和创造。由此,学科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匹配中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它们相得益彰。
当我们暂时没有能完美驾驭中西两种教学法的复合型老师群体的时候,科学有效地让中外教联合教研,共同教学和统一评估是阶段性解决方案。这一方面需要有跨文化跨课程经验的学术设计团队制定出统一有效的融合教学要求和政策(Teaching & Learning policy),以及人性化的融合教学评估体系。另一方面也需要开放,团结的教学队伍具有科学家精神,不断试错调整,配合与学生及家长的充分沟通,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建立双语复合师资团队的终极目标,是让全体老师都成为不按国籍区分,拥有双语能力,跨文化,跨体系的学术创新型教育人,而非把课程按科目,阶段或内容划分,让中外方老师各司其职,互不干涉。但现状是,成熟的中教往往深耕国家课程,但英文能力有限,欠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以及国际视野;外教虽然熟悉国际体系,但缺乏对我国学生,文化及法律法规政策的认识。
在理念,思路,方法,能力都不一样的情况下,就容易出现逸轩妈妈描述的场景,中外方团队的长期拉锯战,争夺课程教学主导权。这都是缺乏跨文化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没有对融合课程没有根本认识所造成的。
这个时候,具有很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及国际视野的新生代海归教师的粘合剂作用就变得特别重要了。整合好三类老师,让他们初期相互尊重信任,互帮互补,形成教学的黄金三角;长期相互学习融合,最终都成长为以统一标准衡量的复合型教师,是双语融合课程成功的关键。”
融合课程的灵魂? “听你介绍了这么多,感觉这个融合课程是一个浩大而长期的科研项目啊!” 身为世界500强大国企人事负责人的Tony妈妈问“ 我儿子的国际学校,开校两年,换了三任校长,感觉中方传统名校长和资深老外校长都不一定行。要什么样的学术负责人,才能够保障融合课程的质量呢?”
“你问得很好!” 我回答道。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学术负责人是整个融合课程的灵魂。
一名优秀的融合课程学术领头人,他必定是一位自身拥有优秀学术背景,双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多课程教育教学设计经验,并且能执行,愿试错,善反思,爱学习的实践型中国籍校长。 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站在中间的位置把握好国家政策法规,根据其对中国学生、家庭,社会的深刻了解,和对全球趋势的认识,平衡好融合课程的设置和执行。同时他还需要兼备同理心,包容度,逆境中韧性和决断力,才能带领多元的成长型教师们团结一心,面对重重挑战,完成融合课程这一艰巨的任务。”
结语
看四位妈妈都满意的点着头,我长长吐了口气,话锋一转说:
但必须坦白的讲,各个学校的课程融合都还在探索过程中。
所以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选择进入融合课程,是需要有先驱的勇气和逆境的韧性,以及耐心和包容心的。但我相信,只要是符合我国新阶段的发展方向及教育的科学原理,并且立足中国少年儿童的21世纪培养目标,K12全阶段的融合课程一定会带领我们走向更好的教育未来。”
国际化教育的伙伴们,融合课程的探索之路,你们准备好躬身入局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