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万万没想到》:做VUCA时代的智识分子
来源: | 作者:Chris_guo | 发布时间: 2021-02-23 | 1090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希望我的读者能对寻常的东西提出质疑,遇到不寻常的东西能保持冷静,面对权威不必仰望,发现规律又能主动寻求科学验证。”

—万维钢

文 | Chris_guo

编 | Chris_guo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万维钢,笔名同人于野,“学而时嘻之”博主,1999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新知客》《新知》《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特约撰稿人,天涯名博,在知乎、果壳、观察者 、共识网等国内知名网站上设有专栏,在《麻省理工科技创业》《商界评论》等报刊和网站发表过若干文章,文章充满理性和智慧,常引发大众思考,掀起诸多话题讨论。

今天,小编想为大家推荐这样一本的书籍,万万没想到就是这样一本“骨骼惊奇”书籍获得了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并且广受好评,它的名字也十分新奇,叫作《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和它一起获奖的还有《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沈从文的后半生》《耶路撒冷三千年》等众多书籍,似乎这本作品的风格与其他获奖作品风格有些迥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用理工思维看世界的神奇书籍。

思维陷阱碰撞科学视角

这本书以“理工科思维”为导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法,让大脑翻墙,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

书名中有一个概念叫做“理工科思维”,这并不是一个学界通用的词汇,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因为它是相较于“文科思维”而提出来的。自孩子高中时期,学校便渐渐将学生群体分为文科生与理科生,在大多人心目中,简单来说就是,文科需要死记硬背,理科需要逻辑推导,但是我们可以笃定地说:“文科不需要理科思维,理科不需要理论支撑”吗?并不能,因为实际上,科学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社会学还是经济学。

无论何时,我们要想表达对某一件事的观点或是判断,必须对此持有强有力的数据或研究才能得以支撑,在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许多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而理性思维就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诚然,我们无法做到精通世间万物,但是我们需要学会吸收各个领域思想“精华”,对之进行思考与再次运用,这样造就的复合型人才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需要,而我们则要更加努力地与这类人才齐头并进。

实际上,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如果使用科学方法去探索世界,我们会发现许多常识与固有的观念都是存在一定错误的,这也是这本书叫作:《万万没想到》的缘由。

喝白酒可以暖身体吗?

许多人认为白酒可以暖身体,但这其实只是一种假象。酒精刺激着血管扩张,加快新陈代谢,因此人们误以为酒后发热是增加热量的一种表象,实际上,体内散热加快,没有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供给热量,人们再进入寒冷的环境中工作或锻炼,十分容易伤风、感冒,甚至引发其他疾病。因此,人们应以吃含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食物来增加热量,而并非喝酒取暖。人们习惯于从现象总结本质,但是带有迷惑性的假象会误导人们的观点,比如我们在吃薯条时必不可少的就是番茄酱了,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番茄酱包装左上角有一个1-8的数字标号,代表着酸甜程度,数字越大相对应的它的酸度越高,所以这才是很多人吃番茄酱却感觉酸度不稳定的原因。细心且学会思考的人能够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世界。

两封募捐信

在书中“反常识思维”模块中,列举了200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给予受试者5美元报酬,并在同时送到受试者手里的还有一封呼吁给非洲儿童捐款的募捐信。

但是这封信有两个版本:

● 第一个版本列举了一些翔实的统计数字:马拉维有三百万儿童面临食物短缺;安哥拉三分之二的人口,也就是四百万人,被迫远离家园,等等。

● 第二个版本说你的全部捐款会给一个叫诺奇亚(Rokia)的七岁女孩。她生活在马里,家里很穷,时常挨饿,你的钱会让她生活更好一点,也许你的捐款能帮好她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卫生条件。

研究者问受试者愿不愿意把一部分报酬捐给非洲。结果收到第一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1.14美元,而收到第二个版本募捐信的人平均捐了2.38美元。

对于大众来说,科学的说理、翔实的数据不如煽情的个例有效果——“杀死一个人是悲剧,杀死一万个人是统计数字”。实验证明,受试者对远在天边的国家的抽象数字并没有多大兴趣,而他们对于一个具体的人,哪怕只是仅仅听说了她的名字和最简单的背景,更乐意出手相助。

叙利亚危机一直存在且十分严重,但是直到叙利亚难民事件发生,一个3岁小男孩的尸体被冲上岸边时,才引起了全球的重视。由此可见,统计数字的力量远远比不上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我们需要做决定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具体的事、具体的人和他们具体的表情。

颠覆一万小时定律

“如何才能成为某一领域的高手呢?”

“练习一万小时”

这是著名的一万小时理论。但是在这本书中,这个著名理论被颠覆。

诚然,练习对于学习任何技能来说尤为重要,但是显然,如果一个人想要把自己变成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仅知道这个理论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书中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我们并不能在加强练习的同时否定天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体育又或是音乐而言。也许我们的关注点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比起训练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训练的方法。外行人看到专业的选手往往只看到全职训练的场景,却时常忽略掉训练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强力研读提高理性思维

一本好书应当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的效率最高。第一遍:轻松自在地通读,欣赏作者文笔蕴含的精妙思想和趣味故事;第二遍:专注于行文的思想脉络,并以此写下研读的核心技术:读书笔记,按章节记录,直至结束。

第一遍读书是为了陷进作者的思想里,第二遍则是借助理性思考跳出来。幽默是智力过剩的体现,想法也只在带宽过剩的时候才会冒出来。只有当你读第二遍的时候,你才能气定神闲地发表意见,避免无效果的阅读,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果。“强力”是因为它追求阅读的深度和效率,力图能在一本书中挖掘到最大限度的收获。

强力研读与“刻意练习”是有共同点的:

第一是不好玩,因为我们在进行“强力研读”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娱乐而看书,而是为了将一本书真正融会贯通在自己大脑中,这种读法并不好玩,且十分严肃正经。

第二是用时少,没有人可以长时间坚持高强度的读书,虽然我们可能每天花很多时间阅读,但是用很多时间“强力研读”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我们需要把精力充沛且不受打扰的时间段留给最好的书。

第三,不追求快,把一本书快速的读完并不是学习,而仅仅只是在完成任务罢了。对于读书人来说,书越是读得慢,吸收知识和增长内力的效率则会更高。

当你读过的书多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书与书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并且你会获得一种独特且难得的经历:感受人类知识的进步。读书是除实践以外迅速积累见识的最好办法,这也是为何人们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好书之所以要读两遍,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心得,灵感与联系,而且,读书笔记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写作,是个人知识的延伸,记笔记也是对一本好书最大的敬意。

感受刻意练习的神秘魅力

科学的练习方法并不是什么神秘招式,也不是什么科学发明。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来自于科学家对各领域高手训练方法的总结,这种逐渐成体系的方式被称作: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是由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无论在什么行业、领域又或是科研,专家级水平都是可以被逐渐训练出来的。

但是如果用错误的方法遵循着“一万小时理论”,就算重复训练一万或是十万个小时,仍旧是在原地踏步,浪费时间。因此,如果想提高能力,不仅需要进行刻意练习还要正确的方法。



要想学会“刻意练习”,就要掌握四条关键点:

1、只在“学习区”练习。

为什么大多数童星长大以后的表现却平平无奇,那是因为他们早已获得足以取得令人骄傲成绩的舒适区,而这舒适区里面的技能是他们竞争的资本,没有人愿意放弃这个资本,却严重阻碍了童星们对新技能学习的意识,逐渐丧失竞争力。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如果想要做到持续进步,那就强迫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在“学习区”学习、工作,因为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脱离舒适区,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但是一旦做到,进步的速度是超乎想象的。每个人都想挑战自我,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就算有充分条件离开舒适区,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待在那里,因为舒适区已经为你带来多大的荣誉,留在这个舒适区就会有多大的诱惑。所以,一旦你会了什么技能,一定要立马进入下一阶段。

2.掌握套路。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在2011年的 CBA 比赛中,易建联有一个命中率相当高的跳投动作,叫做“金鸡独立”,这是他在赛场上得分的“秘密武器”。而这个动作便是他有针对性重复训练的结果。

人们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绝非零散的信息和随意的动作,而它们大多具有某种“结构”,而这种“结构”便被称为套路。

我们如何快速学会技能呢?关键在于:

(1)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2)训练必须具有高度针对性。

总结来说就是把想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而且要有“即时性”,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反馈意见。就如同写论文一样,自己写完以后看再多遍都不如让导师修改一遍有效果,这就是为什么一定要有反馈的原因,学徒制被认为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遵循了这个道理。

4.练习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不仅不好玩,甚至十分枯燥,跨出舒适区,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要认识到一个问题,学习时间长并不等同于用功,相信很多家长老师都感同身受,孩子也努力学习了,也埋头苦学好几个小时但是为什么效率不高,而且成绩平平没有起色,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真正含义在哪里,效率与进步程度成正比而并非时间,而且高强度的重复练习很容易让我们进入“舒适区”,导致行为的“自动化”,无法实现有效突破。

细读此书,能够学习到如何可以跳出固有思维看待世界,发散思维以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用具体建议帮助读者将领悟的道理转化为实际动作。

让我们一起对生活刨根问底

在本书中,作者用理性且温情的文字向我们传递许多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了解的越多,愈加觉得世界宏伟,也愈发现自己的渺小,读书就是要另辟蹊径般打破自己狭窄的知识面。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反常识思维”,这是使固有思维方式逐渐被迭代更新的第一步,。作者在书中将许多前沿思想结合在一起,以此为基础总结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不仅让读者眼前一亮,还能够使读者了解自身思考过程的陷阱,用严谨的科学实验得出的靠谱结论,为我们提供富有新颖性与实操性强的行动指南,学会用理性审查直觉。第二部分“成功学的解药”讲述了科学的提升自我的方法,致力于培养读者的创造力与发散思维。第三部分以“在现代生存”为基调,关注社会问题,正视贫富差距的源头所在。第四部分以“霍金的答案”为题,旨在培养读者的科学精神,让读者用“审视”的眼光看问题。本文仅简短提出部分核心内容,当你亲自阅读这本书时,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当然作者书中的观点并非全然被大众赞同,我们可以不同意作者的某些观点,但无法忽视作者基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能够在字里行间学习他人的长处,我想,这便是阅读的乐趣。

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时常处于信息“洪流”之中,在信息质量的参差不齐的影响下,我们渐渐将自己困于阅读的“蚕茧”之中,但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遇到精华内容时不由得感叹一句:万万没想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