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法学院的第一届学生,梁逸时常觉得自己和同学像“小白鼠”,学院、老师、学生都是摸石头过河,有时,梁逸无法理解学院的一些做法。她提到,学院基本独立于整所大学,对于其他院的课程,国际学院并不支持学分互认,也不承认学校的社团,甚至不鼓励学生参加,而是更希望学生建设学院专属的社团。目前,学院开设的社团也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每周六授课,超过三次不去就会被判不及格,拿不到学分。“这相当于是一个强制的兴趣班,跟我想象中的大学社团很不一样。”梁逸能理解学院想要挖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精神,但相关的干预也让她颇为苦恼。
回想起刚入学时,梁逸期待的是新颖自由、国际化的大学生活,甚至一心想出国深造,但现在由于疫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她决定留在国内发展。”梁逸决定之后考研,换个学校,去上海闯闯。
来澳洲好几年,陈晨逐渐适应了这边的生活。回望当年就读中外合办项目,他庆幸自己选择没有错。
就读于当地一所外国语名校,早在高中阶段,陈晨就有了留学的打算。陈晨参加高考后,选择了本省一所老牌外语财经类院校的中外合办项目,并得到免试入读机会。
学校的国际学院提供多个专业、面向多个国家的中外合办项目,陈晨选择了“2+2”澳新商科项目。尽管申请澳洲本科只需提供雅思成绩,但陈晨和父母对直接出国将会带来的“文化冲击”和生活不便有顾虑,因此,他们认为在国内先寻找一个过渡,提前适应国外的学习节奏会更好。
像陈晨这样通过高考进入项目的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都来自于当地排名前几的高中。其中,有和陈晨一样因为性格原因选择它作为“缓冲”的“预备役选手”,也有因为高考失利没冲上梦校,或缺乏合格的雅思成绩,转而通过这种方式来进入世界名校的“落榜生”。
根据当时的规定,高考英语达到120分,雅思5分或托福65分就可获得免试入学资格,否则便需要参加国际学院入学考试,而免试考生将被分到学院仅有的两个重点班。
在项目中,学院采用全英文授课,语言培训课的师资来自本院,专业课的老师则需通过外院借调。根据每个人目标不同,对成绩的要求也不一样。对陈晨所选择的澳新项目,前两年需要达到80分的均分才能顺利被澳洲大学录取。“其实学习挺轻松的,专业课的知识也比较基础。”陈晨坦言。
陈晨回忆刚来澳洲时,完全不适应授课模式,对作业的完成、评估方式都不太清楚,语言能力无法吃透课程,论文写作难度大,学业压力骤升,加上人生地不熟,陈晨“水土不服”。“这个时候,2+2的优越性体现出来了。”陈晨说。在国内前两年他结识了不少前往澳洲的同学,学习和生活上,彼此照应,不会孤独。顺利过渡。
目前,他正在这所学校继续念研究生,当收到学弟学妹的咨询时,他依旧推荐当年的选择。陈晨认为,语言能力出众,性格开朗,独立生活能力强的人毕竟是少数,这样的人适合直接留学。而国际学院的项目是为很多还在观望的人承担了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我们与国内这所学校其实关系不大,最终拿到的是澳洲大学的学位。”
陈晨认为,国际学院是鱼龙混杂的地方,有人用功学习、也有人疯狂败家;最终,有人喜提高光时刻、拿到梦校录取,也有人惨淡离场。“成或不成全取决于自己。”陈晨说。
专家观点
中外合作办学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
的迫切需求
对于多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在中国的落地和推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常务理事兼民办教育专委会秘书长黄为分析了中外合作办学的亮点优势、潜在风险、适宜人群与发展前景。
依据办学资质,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大学,国内有10所,如上海纽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
二是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学院,如人大中法学院、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等;
三是同样为非独立法人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开设于国内大学旗下的国际学院,项目繁多。
首先,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引入英、美等国家发达的高等教育体系,优质的课程、师资,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因学习地点全部或部分在国内,增强了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具有高性价比。
其次,中外合作办学在语言训练方面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国际化课程、全英文授课、外籍教师的加入、多样化的国际交流活动等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环境,能够增强学生对海外文化的理解和融入,当学生选择继续前往海外高校进行硕、博深造时,中外合作办学也为其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优势。
此外,中外合作办学增加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入读中外合办大学与合办学院的学生一般能同时获得国内大学的学位、毕业证和外方大学的学位,受到中方与外方认可;同时,他们也能获得高质量的实习机会,且因其国际化视野更易受到外企等青睐。
然而,中外合作办学并非没有潜在风险。在疫情反复和国际形势变幻下,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交流受阻,师资流动,许多外方资源进不来;此外,国内对境外教材的审查和规范措施也愈发严格,原汁原味的外方教育体系难以保证。
因此,中外合作办学更适合有出国需求,外语水平高,家庭条件较好,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较强的学生。
黄为认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市场源于全球配置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它能给学生提供多元化升学路径。然而,由于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的深入,许多中外合办项目良莠不齐,教育部门也应对此加强风险防控,规范国际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