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新学期“新课标”开启,国际学校哪些“独门秘籍”值得公立学校取经?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2-09-02 | 587 次浏览 | 分享到:

今天是9月1日,全国各地共同迎来开学第一天。这个新学期注定了非同寻常。一系列教育新政进入实施阶段。北京教师“轮岗”,劳动课正式回归,人教版换新插画.......然而,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新课标”的落地。自从“新课标”颁布以来,公立学校层层升级,探索素质教育。与此同时,国际学校也积极改变,突围自救。在坚持问题导向、创新导向之下,学科核心素养突显;在弘扬“立德树人”、加强思想引领的目标下,“新课标”也对国际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学期,国际学校如何破局自立,保持竞争力?


01“活动型课程”,公立学校值得向国际学校“取经”


“新课标”颁布,基于核心素养的活动型课程受到各界关注,在实践导向之下,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北京王府学校资深AP经济学、商学教师傅莹看来,对于国际学校而言,设计课堂活动早已是家常便饭。


在经济学课堂上,傅莹擅长将知识融于生活实践。在研究价格的形成、商品供需关系的课题下,无论是组织学生去超市调查不同类型、包装、品牌洗发水的售价,还是探讨同一瓶饮料在不同消费场所的价格差异,“调研+讨论”始终是贯穿活动式课堂的教学法。


对同一主题展开不同类型的活动,在讨论环节上鼓励学生相互辩驳、激起思维的碰撞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一点也是对“新课标”所提倡的“课程结构化”的回应,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学生的参与融入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设计之中,实现课程教学的活化和动态化。傅莹认为,相比于公立学校,国际学校在活动类型的多样化、课堂讨论引起学生思考的程度上都要更为深化。


此外,“新课标”所着重的“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国际学校的课堂上长期被实践。


在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指导下,傅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指导生活,经济学需要把经济教活。对存、贷款利率,分期付款及众多理财产品的分析中,不仅涉及到数学问题,还有相应的法制教育、公共参与,知识与生活的结合有助于学生增强风险防控意识。“这不止是应试,更多的是学以致用,提高辨别力。”


对此,有多年MYP课程科学课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程阳认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在公立学校目前还是加分项,但在国际学校早已是必需项。


以MYP课程的社区项目(community project)为例,学生被要求组建团队,提出课题,深入社区,解决问题,老师在其中承担“拐杖”和“督导”的角色。


在程阳最近负责的一个社区项目中,学生与临近的动物收留所沟通,帮助流浪动物寻找主人。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与收留所建立联系,逐一询问,得到许可后,再给小动物们做海报、拍视频,并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招募收留者。项目中学生的年龄11岁到15岁不等,运用所学知识、接触真实社会是MYP的课程内容,活动所涉及到的劳动课、美育课的实践也与“新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


作为资深教师,程阳回忆起当年参与公立升学考试物理科目的评分,有明确的得分点,按步骤给分,“一分之差,千名之外”,这些都是标化考试的惯例。“但在IB系统中,考试只是其中一部分。”


02新课标≠新概念,知识考察、评价维度有待更新


在不少国际学校教师眼中,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概念并不难,国际教育对此有着丰富且先进的实践经验。


程阳说,“新课标”有一种熟悉感。他认为“新课标”在某种程度上借鉴和吸取了国际课程的特色,特别是IB。“与AP、A-Level以知识考查为主的机制不太一样,IB的能力导向更突出。”


程阳观察到,公立教育对学习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维度进行评估。然而,落实到终极性评价中,考的还是知识,对能力的考查融合于试题中,设计一定的生活化情境,但本质上还是考查知识。


IB体系对老师的要求更严格,每课时都需要制定详细的单元计划(unit plan),包括教学目的、课程设计、课堂实践、评估方式、课后反思等环节,其中,计划、实践和评估必须互相符合,这一点非常考验老师对目标的可操作性、可实现性、可考核性的把握。


此外,IB官方还配有监督平台,为使教学过程透明化,教师需要上传课时计划。如此,在不影响教师灵活授课的前提下,IB官方对教学成果的动态评估也使得IB课程能够更好地落地。在这一方面,程阳认为“新课标”也可以借鉴配套督导机制,“IB有比较成熟的系统和平台,老师不敢乱来。”


程阳谈到此次“新课标”所提倡的“大单元教学”,即将“小知识”融合成“大主题”“大概念”,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将零散知识点建构成知识大单元,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逻辑框架。在程阳所执教的科学课上,他就以中心概念为主,先确定概念,再去匹配相应的科目内容,通过“变化”、“系统”、“关系”等几大概念,为学生链接了不同学科所能贯通的知识。这其实已经涉及到跨学科教学,但年级组另一位科学老师将人体肌肉骨骼的讲解与形体表演融为一体的实践,程阳认为更加典型,“科学与戏剧结合是很有意思的尝试。”


对于“新课标”,有多年教学经验的程阳受到一定的鼓舞,“国际教育在这一方面本身就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扩大自身优势。”


在傅莹看来,“新课标”并非“新概念”,国内许多教育理念与方法都是远洋而来。诸如深度学习、PBL、跨学科等,国际学校已践行多年,对这些概念颇为熟悉。


傅莹在与许多美国中学教师交流中发现,国外教师的成长环境一直是以活动式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国内公立教育体系有应试的压力,又缺乏灵活教学的土壤,因此在多样化课堂活动上,难免有些束手束脚。


03国际学校、公立学校能否优势互补?


“新课标”的颁布意味着新一轮的“标准”,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对境外教材的限制和对部编版教材的普及,让国际学校一时间也有些水土不服。


某国际学校初中部郭昕老师目前正兼职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下简称道法),作为曾经的化学老师,这算是半路出家。郭昕坦承,学校初中部采用MYP课程体系,原先并没有开设道法课。近几年,由于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规范和市教委的严格要求,国际学校的初中部也逐渐跟上步伐。


初期,学校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课时设置少,初一一周2节,初二3节,初三2节,并不完全遵照公立学校的要求,这与评价机制也是挂钩的。“在普高,道法是必考,连化学都只是选考。”郭昕说道。


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国际学校对教材的处理更灵活,与MYP课程体系相结合,概念化、探究式教学是常态,并不以知识点的记诵为导向,且实行开卷考,学生负担也有所减轻。郭昕就常常结合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课堂引入。在一堂以“规则意识”为主题的道法课上,学生们正激烈地讨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事件,在开放式讨论中,批判与同情皆有。“争议与辩论是很自然的,但当学生产生偏激态度时,老师就需要及时引导。”郭昕说道。


除此之外,郭昕还将课程按主题分给学生,以学生为主导,锻炼其演讲水平和胆量。在自主学习、探究互动方面,郭昕认为国际学校执行得更好。在应试体制之下,公立学校的教辅材料基本都是知识点导向,批卷也是按点给分,没有时间和精力把活动课做得饱满。


据郭昕了解,一些公立学校现在连物理、化学实验也不在课堂操作,只是在课件中插入实验视频。“在考试指挥棒的压力下,公立学校很难放开手脚。”


然而,课时少依然是这类科目的硬伤。郭昕发现,以道法为例,尽管已成为一门正规开设的课程,但学校在课时设置上仍不稳定。此外,MYP体系中的人文课融合了历史、地理等,而目前国家规定的部编版教材需要严格对科目进行区分,外教也是按照国内统一教材进行授课。“就中国历史而言,也不能指望外教讲透。”


因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是一个潜在的挑战,但这更多地是由公立与国际两种体系的不同决定的。然而,一些家长并不理解,他们甚至要求把公立学校的试卷给孩子做,用以检验国际学校的课堂效果。“本质上,两者的评价体系差异很大,不能一概而论。”郭昕感到有些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