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傅莹表示,“新课标”颁布后,“大融合”的趋势更明显,尽管公立与国际两者的体系不同,但在教学上仍有值得彼此借鉴的地方。公立学校强调整齐划一,教学扎实;而国际学校面临的学生更复杂,对老师教学技巧要求更高。傅莹呼吁在“新课标”之下,能打破壁垒,给国际学校提供更多与公办校交流的机会,特别是教学法上的相互切磋。
结语
在“新课标”大力推行的“素养”导向及主流思想引领下,对于公立教育的升级与国际学校的突围,北京汇学天下教育科技创始人、曾担任知名国际学校校长的严俊博士认为,“新课标”打造学生核心素养,国际学校具有高适应性。
“新课标”颁布前,各学科分界清晰,教学以知识导向为主,而“新课标”提供了一个“分数评价”转为“能力评价”的过渡,注重学以致用,倡导跨学科、综合课程、大融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质。对于国际学校而言,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学校对“新课标”的适应难度更低。
在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境外教材使用受限,但核心知识并无异同,且诸如IB及其旗下的MYP等国际课程本身便具有本土化变通的灵活性,中方为主,外方为辅应成为国际教育长期坚持的共识,国际学校需要进一步理解并认同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和目标。
再者,“新课标”代表了国内升学评价机制渐进纠正的方向。今年全国各地中考难度降低即是信号,剔除难题、偏题,不让中考区分“超级中学”与普高,减弱考试的分层作用,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国际学校没有“中考”的升学压力,公立学校也正在弱化“应试指挥棒”效应,尽管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但在义务教育阶段,两者在育人目标上正逐渐靠拢。
作者 | 敖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