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教师职场拷问:国际学校企业文化为何不像学校像公司?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ABB | 发布时间: 2022-09-13 | 238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手为学校打造优质的升学成果,结果被空降升学指导抢了主任的职位;做行政管理稳稳当当,但是一眼看到头,没前途?在国际学校里,老师为什么离职?为什么得到升迁?在新的开学季和教师节到来之际,我们从多重视角聚焦这个让老师纠结的问题。


转眼开学半个月了,教师无疑是校园最忙碌的身影。很多教师在国际学校工作久了,觉得自己学校的企业文化“让人觉得很不自在”、“没有安全感”、“干得心里不踏实”、“不像学校和老师,反倒像大厂和社畜”……其实,国际学校的企业文化多种多样,很可能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之前,我们讨论过学校的企业文化会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比如《“体制内”深入骨髓的地区,办国际学校难复制“上海神话”》。本期,我们来说说国际学校的企业文化与投资资方背景之间的关系。


01民企风格:“财大气粗”“中强外弱”


每个人的做事思路都或多或少会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资方高层也不例外。


如果资方是超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房地产企业,那么他们的运营模式可能会以重资产为主。所谓重资产模式,就是自己买地建楼、自创品牌、包揽所有学术课程、素质教育项目、升学服务、市场后勤服务等,人员全部自己雇佣,有的连学生选课教务排课的智慧校园系统都由自己IT部门开发。


因为他们母公司现在或曾经收益颇佳,所以资方高层往往比较“财大气粗”,喜欢“买买买”,觉得运营掌握在自己手里最安全。虽然回报周期长,但盈利点也多。以房企为例,收入不仅来自学费,还来自土地升值和周边房产销售,如商品房、人才公寓、创业园区,甚至还有高尔夫球场、营地等。完善的高端教育配套设施,大大增加了老业主的粘性并能吸引更多新客户。所以学校不仅自身能盈利,还有资方其他项目的引流。


于是,这样的资方所形成的学校,比较可能的是——


  • 中强外弱——资方主要是中国人,采用中国品牌,由中方领导主要负责,外方领导会有,但不太会是关键性的决策者,配合当地政府的地产开发;

  • 强调完整又非常杂糅——为了满足更多业主需求以及不流失学生,大多会开K12全学段,但因为没有明确的哪国特色,所以哪类课程业主需要,就开哪类,国内国际双规制,英美澳加各开几个班,艺术、商科预科等都混在一个校区里,也很常见。


这样一来,教职员工面对的就是有一定程度的国际化,整体风格偏中式的民营企业文化。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相互沟通好协调好不容易。


02 外企风格:轻资产办学,看重边界和流程


与重资产模式相对应的是轻资产模式,即校舍和教学设施是租的,品牌是英美授权的,素质教育项目、升学服务、食堂校车全部分包给外部机构。连教师都有一部分是从合作单位那里借来的。比如使用别的民办学校建好的校舍和老师,与他们合开国际部。政府造好校舍,自己以低价租用等。除了租金模式,还有学费分成的模式,以及地产方占大头倒过来付给民办教育公司托管费的模式等。


会采用轻资产模式的,往往是做内容和服务等软性产品起家的公司。而且倘若起家较早,在整个国际教育市场还没有很多优秀的升学指导和老师,不知道如何运营IB、A-Level项目,也没什么海外名校关系的时代创立,会非常有优势,靠着较少的成本布局全国不是梦。不少想开辟国际部却没资源的学校会引进留学机构、培训机构,委托他们管理。也可以相反,当这些机构通过前期直接做C端的留学和培训业务,积累到一定口碑和资金后,再去找合适的学校绑定合作,提前控制生源,再逐步收购该校。不论谁去找谁,做内容和服务起家的,可能会比较习惯轻资产办学。


由于留学机构与外国名校之间有着天然的渊源。他们为了打造外国特色,增加“洋气”感,一般都会引进外国品牌、课程、素质活动等等,尤其是英美知名学校品牌。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单纯获得英美品牌授权。

这对于中方来说,在初期招生时,可以借用英美本校的升学成绩让家长信服,对外方来说也多增加一份收入。有的按招生人数抽成,有的收固定的品牌费。对于特别好的外国品牌,中方最好能谈下独家品牌授权,筑起护城河。


2.联合办学。

一般外方都会派人来华参与管理监督,可能还伴随2+1项目,即2年在中国学习1年在外国学习,所以外方要保证中方在前两年是按照约定保质保量教学的,中方赚前两年的学费,外方赚第三年的学费。


3.英美学校直营模式大多都是外籍人子女学校,有些还另外创立一个相关品牌给中国人读。


资方背景不同,决定了教育机构和大型民企所形成的学校,非常不同。这类教育机构投资管理的学校,比较可能的是:


  • 突出某国特色和品牌——他们会以这个外国品牌和该国文化为特色,打造自己的中国校区。英系学校主要是英国课程,重学术和英伦风,美系学校也相对应美国特色,比较少看到纯正的英国品牌学校混开多个其他国家课程的。

  • 国际化程度高——校园的布置颇为“洋气”;至少明面上外方领导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大致上从外方单纯授权品牌,到联合办学,再到英美学校直营中国分校,最后到有外国政府和商会背景的纯外籍人子女学校,外方领导的话语权依次增强;当然也因为中外领导话语权的博弈,矛盾很难避免。


对于教职员工来说,这类学校的企业文化比较像外企,尊重契约、边界和流程很重要。同时也要小心处理外方与中方领导间的派系关系。此外,要面对的家长和学生可能也非常看重国际化的教学环境、方式和内容,以满足他们塑造高大上的精英和外国绅士、淑女的想法。


03国企风格:“政府+公立”如同体制内


还有一类学校有很强公办背景,可能是政府直接投资,也可能是公办大学、高中背景。虽然不合规的“公参民”基本被打掉了,但公办国际部、普高的中外合作办学还存在,甚至还有新一轮发展的趋势。


这种类型的国际部和中外合作办学,往往因为本部的名声不错,对本地家长很有号召力。但本部又太难考,所以就开一个国际部,降点分数,升点学费。既为了更多的学生能有更多样的前程,也为了学校整体的收益,还能体现学校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


这类资方创造出的国际部,有一定国企的味道,他们看重的部分与民办国际学校非常不一样。比如:


  • 遵守体制内规则——在公办学校不能太有个性,要服从领导和服从遗留下来的规则,要在框框内做事。甚至连外教们也得拘束一些,听从中方国际部主任,特别是中方本部大校长的意见。

  • 行政管理严——公办学校查教室寝室卫生、学生迟到不穿校服很严格;学生要参加军训、学农,还要评比;教师要参加党支部/工会活动、校本课题申报、每周填写各类班主任和学科表格等等,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处理行政事务。

  • 学术抓得紧——教学环境和设施一般,但不少国际部的学术质量以及升学率都还不错,不能砸了本部的牌子。而且很多国际部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国际课程,还要完成高二的会考,学术的任务量比国际学校重。


此外,公办国际部的老师还要面临与本部老师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如:工作量、薪酬、晋升,甚至编制和评职称(部分有)等等这些很多公办国际部特有的文化。


结语


今天跟大家讨论了三种不同国际教育的企业文化,它们都和背后的资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简单来说可以分成:民企,外企和国企。文章开头我们就说过,“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企业文化本身没有好坏,只有适应和不适应。


作者 | ABB

图源 | 网络

编辑 | 敖竹梅

运营 | 天悦


作者:ABB

曾在沪粤多家国际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教育领域的商务拓展和资源对接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