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行业巨变,给各类型国际化学校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顶思的研究中,我们对公立国际部、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以及其他类国际化学校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期,关注第三种类型、相对低调神秘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作为中国国际化特色学校的先驱,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国际教育发展史影响深远。教育新政的到来,同样给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带来了生存困境,这又与今年多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落成,以及多地鼓励政策出台形成”冰火”反差,未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如何,当下仍是一个迷。
1912年9月,伴随着晚清王朝的落幕,美国领事馆创立上海美国学校(Shanghai American School,SAS)。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学校几经波折,成为中国大陆历史最为悠久的国际学校,其办学规模在国内也是首屈一指。
半个多世纪后,1969年,巴基斯坦使馆为了解决使馆外交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使馆区开办了北京巴基斯坦使馆学校。这也被认为是建国后国际学校发展的开端。
1973年,随着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增多,经周恩来总理指示,彼时的外交部子弟学校——芳草地小学开始大规模接收外籍儿童入学,成为中国第一所公办国际学校。
改革开放后第二年(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1980年,上海美国学校(现名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复校。同年,美国、联合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四国大使馆,合办北京国际学校(International School of Beijing,ISB),即北京顺义国际学校。还是在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1981年,服务于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员家属的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现名为广州美国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广州创立。自此,带着使领馆背景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中国三大一线城市扎下根来。而其中,北京顺义国际学校性质为事业单位。
在随后的1985年,天津思锐国际学校(现名为天津思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立,学校旨在为LDi(原为MTI)员工的子女提供美国教育项目课程。1988年,由4家石油公司出资,ISS参与运营,深圳第一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蛇口国际学校(现名深圳市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特区建立八年后创校。
天津思锐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深圳市蛇口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成立也反映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资涌入带来的外籍人员教育需求持续增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使领馆时代”迈入“外企时代”。
199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旨在完善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管理,而这也推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同年,香港耀中教育机构在北京朝阳创办北京耀中国际学校,幼小阶段采用英国国家课程,中学为IGCSE+IBDP,这是耀中系继1993年成功开设上海耀中国际学校后的第二所内地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进入大陆的20年间,耀中和耀华系学校多地开花,推动烟台、日照、青岛、重庆、广州、桐乡等地国际教育发展。
1997年,成都爱思瑟国际学校创办,是西南地区首家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校隶属于国际学校联盟(iSC),iSC在中国拥有六所学校——位于成都、青岛、武汉、无锡、天津和烟台。
从教育品牌和课程上来看,和早期发展阶段,美式学校和课程的一家独大不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品牌和课程随着学校数量的井喷同样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诺德安达在上海浦东建立上海英国学校(现名上海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英式学校。随后,多个英国公学开始来华建校,如哈罗、德威、惠灵顿等,形成了英美品牌两强竞争的格局。
而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2003年迎来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的高峰,年内新增13校。另一方面,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也从沿海开放城市扩张到内陆城市,西安、昆明、武汉、长春等也纷纷有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落成。
从1995年到2020年的25年时间中,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从15所增长到148所,覆盖了中国从东到西的21个省市。而其中,广东和上海、北京三地分列前三,合计占比过半。
1995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现为教育部)制订了《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教外综[1995]130号),时至今日,该管理办法仍部分适用于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管理办法对举办者、办学条件、办学材料、办学审批、招生对象等作出了规定,同时,管理办法也将外交人员子女学校单独区分出来。
第二条 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可以依照本办法申请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第六条 开办学校,由申请人向拟办学校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同意后,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八条 学校招生对象为在中国境内持有居留证件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不得招收境内中国公民的子女入学。
第九条 学校的课程设置、教材和教学计划,由学校自行确定。
第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鼓励并支持学校开设汉语和中国文化课程,以增进和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随后,各省市也陆续出台地方的管理办法。
《意见》规定,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2]52号),原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的实施部门由教育部调整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相比较于1995年管理办法的第二条,新的《意见》再次明确了下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审批权。
《意见》提出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必须作为学校名称后缀使用,也掀起了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更名潮。
2019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加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管理,不得招收中国籍学生”,这也是继1995年《管理办法》后,再次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招生对象问题作了重申,直指部分家长为孩子就读专门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办理了一些小国身份,取得双重国籍的现实。根据2019招生通知的要求,部分地区教育局,如深圳、上海等,要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在招收学生时,不仅要核对其外国护照,还应查看其有效的中国签证,及其出入境章,即核验其使用外国身份入境的证明,不得招收仅持有外国护照却无出入境盖章的学生。
在1995年管理办法推出26年之际,2021年的民办教育迎来变革大潮,而教育部在其2021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将“修订《关于开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暂行管理办法》”,也传递出了国家层面可能要对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新的政策方向。
而从当前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发展现状来看,正如1995年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中提到的,融入中国文化已成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发展趋势之一,也让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成为了中外合作交流的重要桥梁。
除此之外,“一园两校”也成为近年的新建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趋势之一,而在此之前,运营多所英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的诺德安达便将目光转向中国双语学校的市场,并于2016年创办了上海闵行区诺德安达双语学校,此后的6年间,已有10所所诺德安达双语学校密集开校。2020年,海口哈罗开门迎新,一个显著特点便是项目包含了哈罗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哈罗礼德学校两所分别面向外籍和中籍的国际化学校。
到2022年,爱莎在广州和武汉开设的新校也同样为“一园两校”的 模式,在集约化运营的同时,也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