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多国联申”把我逼成offer海王,迷失在国际学校“喜报”和大学排名里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多多、Andy | 发布时间: 2025-01-24 | 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从国际学校层面讲,某所国际学校的学生录了一所国外大学却都不去就读,有可能对该国际学校学生后续申请造成负面影响。这个道理跟国外名校招生所谓“池子校”和“目标校”的道理类似。即便“放鸽子”现象没法规避但也有底线。比如,学生美本ED轮录取了是必须去的。这意味着,为了增加升学的确定性,学生、家长、升学指导包括校外留学机构,在专业度包括资源方面要找到这个学生更精准匹配的道路,而非漫无目的,四处撒网。


03 “多国联申”真正的受益者不是学生是学校?


严俊曾经历过他的学生手握十几个offer纠结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当下越发普遍,更有趣的是,某些顶流国际学校和“一梯队”公立国际部的学生开玩笑说“我拿G5和牛剑保底,哈哈”。在严俊看来,相比从前,“多国联申”近几年在国际教育圈之所以成为主流,其对于学生和家庭来说主要是为了增加升学的确定性和选择性。他总结为三方面原因——


第一,为了让孩子更稳妥确保“有学上”。因为从最常见的“英美联申”来看,美国名校录取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其与英国高校的录取逻辑完全不同。而“多国联申”中的“多国”,其中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中国香港等也都是热门留学目的地。这样从录取结果上保证学生最起码“有学上”,并且能拿到多个offer,可以增加选择的时间和空间,确定更契合自身的方案。


第二,国际关系影响,包括一些学生和家长对于美国留学的安全、政治因素的担忧。因此在申请美本的同时增加其他国家选项,到申请结束时再做最后判断。


第三,教育的“消费降级”让越来越多中产家庭考虑留学的投资回报和性价比。众所周知,美本留学成本居高不下,私立大学加生活费一年七八十万很正常,高的可能每年100万,四年累计300万到400万。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家庭在申请美本同时考虑中国香港或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等性价比偏高的选项。


然而,在“唯排名论”的硬控下,如今的“多国联申”从一道简单的选择题演变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方程式。比如,申请美本通常会参考US News排名,而如果“多国联申”则需要依据不同榜单,QS、泰晤士、US News、软科等。“多国联申”过程中,每个孩子会拿到不同国家多个offer,而背后谁是最大的受益者?通常来说,对于学生本人,其升学的不确定性降低了,选择权变多。而对于国际学校来说,则赢得了更多“战绩”“喜报”,在招生宣传中,offer数量必然是一大亮点,学校是直接受益者。


严俊分析,“多国联申”的学生一旦拿到优秀的结果,对所在学校的利益比对学生本人的利益可能更大一些。原因在于,学生拿到优秀的升学结果,其实某种程度上不完全是学校百分百的功劳,但学校却能够依靠优质升学结果提升其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无疑是最大赢家。


该如何理性面对“多国联申”,不随波逐流?严俊给出建议:首先,学生和家长不是一定要把“多国联申”作为必选项。比如有些家庭笃定选择美国或只认准英国,由于目标明确,所以并不需要“多国联申”。


即使走“多国联申”,学生和家长务必清晰的判断“第一目标”国家是哪里。因为不同国家的录取底层逻辑完全不同。由于录取底层逻辑不同,学生会提前几年做学业规划,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要做的事情完全不同。不能为了“多国联申”而漫无目的缺乏规划,确定“第一目标”国家务必趁早。


此外,学生完全没有必要为了给学校“放榜喜报”多拿offer而进行“多国联申”。对学生和家庭来说,想增加升学的确定性,这一切取决于学生能投入多少精力以及家庭的真实支付能力。


互动


你如何看待“多国联申”和国际学校的“放榜喜报”,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作者 | 多多、Andy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