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30年教育挑战未果、“国际化学校”或成悖论,大湾区需要怎样的教育?
来源: | 作者:Luna | 发布时间: 2019-12-16 | 919 次浏览 | 分享到:
11月29日教育部网站发布通知,宣布从2019年12月1日起,鼓励在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对营利性民办学校的设立、分立、合并、变更和终止审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这一消息引发了全行业的关注。


而早在2014年,广东就获批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涵盖三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在自贸区优化审批服务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政策的双重利好之下,粤港澳地区的国际教育发展将迎来哪些契机,又面临哪些挑战?


文 | Luna

编 | Kimberly

中国正处于一个需要想象力的年代:近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小渔村,如今已经跻身全国一线城市之列。随着“大湾区”的概念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南海这块土地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了必然趋势。


粤港澳大湾区简称大湾区,是由围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伶仃洋组成的城市群,包括广东省九个相邻城市:广州、深圳两个副省级市和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七个地级市,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18年人口达7000万。


与世界上的其他三大湾区相比,大湾区的面积和人口都位于首位。


去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四大湾区影响力报告(2018):纽约·旧金山·东京·粤港澳》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影响力指数排名第三,经济影响力位列四大湾区之首,但创新基础指标和创新能力指标排名垫底



可见,大湾区的优势是体量大、潜力足、韧性好、包容强劣势在于创新不足、人才短缺、融合不深 、互通不畅


大湾区要实现发展目标,必然要从教育开始着手,而国际教育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也肩负着巨大的责任。


广东地区的民办教育、国际教育根基很深,不仅有改革开放带来的外向型经济基础,而且有大量的海内外人才汇集,但又保留了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并且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引领下,广东、香港和澳门正在扩大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优势。三地既有一脉相承的岭南文化,又有多元发展的历史路径。


粤港澳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各地的文化既一脉相承,又各有千秋,组成了一个国际教育发展的强磁场。探索中国教育的发展出路是一个长久的课题,道阻且长,但不得不做。那么,在大湾区发展的新时代,国际教育应该有怎样的定位?国际教育的探索又面临怎样的困境呢?


在2019RAISE大会上,我们邀请了来自广东留学服务协会、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中英公学剑桥国际学校、佛山美伦国际、清澜山学校、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亚加达教育集团、增城凤凰城中英文学校、德州国际领袖学区和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的负责人和资深行业专家,通过梳理他们的分享与经验,提炼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发展的五大关键词:坚守、融创、认同、流动和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陈泽芳表示,广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它既可以慢下来,也能快起来。如果你在珠江新城,你就会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快节奏。如果你去西关,那里的时光就像倒流了一样。一个城市里有这样的落差,反而能够让人找到归宿感。所以广东有很多国外人才,区域内人口的多元性和多维度也造就了广东高度的创新性。




同时,广东家长也是很务实的,既要孩子有长远发展,又要孩子不好高骛远,能实实在在地学到东西。比如说,他们希望孩子懂规矩,习惯要好。真正的老广东家长更愿意孩子从高中或者大学开始接受国际教育,因为他们觉得还是要有中国的课程去打基础。大湾区的这些家长不排斥中国传统的东西,他并不认为这些传统东西就不好。


做教育多年,陈泽芳校长认为国家课程其实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可以保留。我们只是需要改变以前简单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过程,以及一刀切的评价体系。除了课程上的融合,无论是什么样的品牌进到广东地区,都还要注意广东的城市文化。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圣陶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广东留学服务协会副会长康长运博士很认同清华附中总校长王殿军的观点:理想的国际教育,不是专门为出国的孩子办的,而是为每一个孩子办的。




2018年,中国教育研究院和美国的21世纪人才联盟合作,做了5C核心素养的标准。美国21世纪人才联盟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创造力、审辩式思维、沟通和合作。我们加了一个东西,成为由中国和西方的研究者共同形成的一个5C模型,把文化理解与传承放在了人才核心的中央。



这个文化理解与传承并不仅仅是指中国文化,而是指各民族文化。无论其它方面大家的素养怎么相同,你都要坚守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而且对各个国家的文化有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能有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的态度。



粤港澳大湾区是整个国家发展布局在南中国地带一个升级型的国家战略。大湾区内有地理、交通的交流和便捷,有经济的一体化和互补,有基于岭南传统文化的人文认同和互补,还有为一国两制、各个区域、整个湾区经济带腾飞培养的人才,背后依靠着教育合作和借鉴,这些呼唤着我们要融创。


广州华美英语实验学校总校长陈峰表示,华美在国际化办学这个领域探索有一段时间,从国际化教学的内涵演变来讲,华美经历了1993年的搬运时代,即把加拿大的课程、老师搬进来,然后是2003年后的融合时代,学校做中加课程融合,到2015年,明确做的是融创的3.0时代。




在陈峰校长看来,教育的融创里面,国际化学校理所当然是一个主阵地,包含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国际化学校培养人的价值观,都是拥有世界眼光和全球胜任力这么一个方向。



第二,有机地吸纳了西方的有效元素,学校的发展标准和方向已经与国际接轨。


基于这些认识,国际化学校最应该成为和香港、澳门密切对话的群体。国际化学校承载着东西方的教育传统、文化取向方面的兼容。


而陈泽芳校长已经把这种“融创”落实在周边的小世界中。她所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位于黄浦区科学城附近,就是国际学校一条街。但在黄浦港,则有很多比较薄弱的民办学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国际化不能带动整体的发展,那么最终只会越来越孤独。


因此,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不仅和周边的国际学校有交流,也会跟区内一些薄弱的学校手拉手,定期进行互动。在她看来,无论我们要办一所什么样学校,都不能封闭自己,首先就要从融入周边的小世界做起。




基于融创的前提,陈峰校长进一步提出大湾区国际化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在广州华美,老师从众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找到心、道、德、形这样四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说教育要从心开始,要成于形,表现为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关键能力、人文素养,都要通过言行举止来体现出来。这就是中国育人的核心逻辑。




陈泽芳校长也指出,学校要注意在用国外品牌来办义务教育阶段的国际化学校时,
怎么样处理好国家课程跟国外名校品牌理念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课题。


因为如果国家课程没有上好,或者只是走形式,那么其实也是在让孩子感知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据统计,国际教育领域现在从教的人员已经超过6万人,其中74%是中国教师。他们中一部分是中国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转型成为国际教育的任课老师,还有一部分是海归的双语教师。


与大湾区国际教育市场蓬勃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师资缺口,尤其是双语教师。增城凤凰城中英文学校校长沈建军指出了目前国内国际教育师资不足方面的两个突出问题:





第一,国内从事国际教育的老师现成的比较少,还存在人才流动的问题。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培养好的老师会被别人高薪挖走。


第二,很多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只是具备了专业的知识,但并不具备教书的技能,更不具备教书的艺术。


陈泽芳校长表示,流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从教师的终身发展来看,这个流动是促进他自身发展的,所以在学校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中,要考虑到教师的流动问题,适当的流动对整个团队发展都有好处。


中英公学剑桥国际学校执行校长刘大勇表示,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人员的流动相对其它地方更为频繁,低于20%的流动是正常现象。

 


要减少教师的流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除了教师本身的情怀和理想,学校也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让他们更有尊严、更体面、更骄傲、更自豪地做老师。


佛山美伦国际董事黄秋艳则提到,师资不足不仅因为有太多老师需要培训,更因为培训本身就是个问题。目前国际学校教师培训和专业化发展还处于自然生长,甚至野蛮生长的状况。一来没有国家的统一管控,二来也没有成体系的培训。



她呼吁能够出现整合资源的机构或组织,根据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提供相关培训或认证,改善行业生存状况。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生目的地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表示,希望到2049年,中国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向往的留学地。也就是说,在未来,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面对经济形势、地区局势等诸多挑战,大湾区的国际学校如何借力并助力这个目标的实现呢?


清澜山学校校长辛颖表示,对小留学生,每个国际化学校的态度应该都是欢迎的,因为学生的多元也是学校多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清澜山为例,外籍人士大部分还是华人的后代,有一部分是华为的子弟,因为华为经常把员工派到全世界各地,他们在海外生了小孩带回来进到我们学校就读。还有一部分是广东父母去海外生孩子,生完以后带回来再入学。


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副校长韩菲表示,2015—2019年,珠海容闳德威国际学校每年报名和报考的学生增长比例在10%左右,今年更是增长了14%。从家长的反应来看,选择国际学校时的考虑时间延长了,但最终的结果没有受到实质影响。



亚加达教育集团总裁覃毅建讲到,来自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在增长,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学生在减少。但共同的一点是,这些来中国留学的孩子都一致认为,在中国有一段基础教育的经历,对于以后升到世界顶级的大学,成为全球化的国际精英人才是有帮助的。


德州国际领袖学区中国代表杨阳也赞同这个观点。她指出,德州国际领袖学区美国本土学生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家长对于学习中文和相关文化的接受程度也日益提高。


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副总裁翟培琦提到,目前,佛蒙特国际学校在广州南沙校区的学生仅有200人。但前来进行招生咨询的家长变得越来也多,也越来越国际化,不仅有东南亚马来西亚的,也有欧洲意大利的。


佛蒙特国际学校集团副总裁翟培琦


回顾大湾区这几年的发展,不得不说动力十足。世界银行在2015年发布的报告中认为,珠三角都会区在2010年就已超过东京都会区,成为全球最大的都会区。


根据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2018年,在广州创业或工作的留学回国人员近8万人。深圳人社部门公开数据也显示,2018年,深圳市留学归国人员引进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深圳市已累计引进留学归国人员超过12万人。


可见,大湾区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因此,优质教育的需求也只增不减。那么,大湾区的国际教育在日后将会走出怎样的发展路径,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