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文 | Mina
编 | Jean
最近朋友圈被《隐秘的角落》刷屏。
这部豆瓣评分8.9,被章子怡称为“堪称英剧美剧”的0宣传网剧,在端午节这天,迎来了它的大结局。最后一集落幕之时,字幕打出的“献给童年”四个大字,却让追剧的网友不寒而栗,纷纷表示:大可不必。没有人会期待拥有这样的童年。
在数学上颇有天赋的优等生朱朝阳,遭遇昔日儿时玩伴严良的“归来”。严良带着小女孩普普从福利院逃出,窘迫之际投奔朱朝阳。三人约伴到景区游玩,却不料目睹了少年宫代课老师张东升亲手将岳父岳母推下山崖的画面,故事由此展开。张东升、朱朝阳的心理变化牵扯着周围人的性命,海滨小城的夏天、孩子们的暑假也被笼罩了不一样的色彩......
故事的主人公朱朝阳,父母离异,与母亲同住。由于母亲在景区工作,经常不在家,需要朝阳一个人打点自己的生活。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他承受了太多在这个年龄段不该承受的东西。
1. 成绩优异,却不被同学接纳
朱朝阳同学在外人眼里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小孩”:成绩优秀、为人礼貌、善解人意、还又乖巧独立。但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学校里并没有什么真心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面对同学的冷嘲热讽,他不发一语;遇到同学动作上的挑衅,他也多是选择沉默和离开。
因为妈妈在景区工作和其他的一些原因,周末时间不能陪伴朝阳,暑假时期更是有些时候一去几天不回,妈妈也在吃的、用的方面都准备得妥妥当当。久而久之,朝阳已经对一个人的周末习以为常。
在这里不得不佩服一下朝阳的自控力,妈妈不在家的时间里,他还是能够按时吃饭、认真学习,并没有把时间荒废掉。然而,童年玩伴严良的出现,却打破了平静。起初,朝阳还对严良和随他一同到来的普普心怀戒心。在出门买早餐前,他把妈妈的钱包放在衣柜,并找来一根头发夹在衣柜门里。但看到普普为他细心地打扫房间、擦鞋之后,自己内心的狭隘被反衬得无处遁形。
或许是因为孤独,或许是因为普普和严良的陪伴及对他的“依赖”,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那个不被人需要和重视的孤僻小孩。由此,他开始小心翼翼地维系着这份友谊,这份他在其他同龄人身上,同学身上所获得不了的友谊。
不过,命运没有告诉他,这样的友谊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2、渴望父爱,却不被父亲重视
在剧中,朱朝阳是一个懂事得让人心疼的孩子。
在与父亲见面前,他会把自己考试得一名的成绩单放在书包里,带给爸爸看;在相处过程中,他也自觉在亲密关系上抱有克制,看见爸爸车上的三口之家合照,他会主动地放弃原先最爱的副驾驶位置,坐在了后排座位上。
面对爸爸的现任妻子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他也极力体现自己的礼貌。即使阿姨在言语上冷嘲热讽,即使妹妹在爸爸刚给他买的篮球鞋上狠狠地踩了一脚。
而与父亲见面那天,自己明明很想和他多一点独处时间,但看到爸爸和现任家庭其乐融融的样子,他选择主动地离开。
迎合、讨好、不争不抢,朱朝阳面对“寥寥无几”的父爱,他没有埋怨,而是顺从且懂事地接受着。直到后来妹妹坠楼后,他对父亲毫无保留的信任开始发生变化。(也可以看作是黑化的转捩点)
在妹妹坠楼死亡后,爸爸难得约朝阳出来,又是请客吃甜品,又是带他去游乐场玩。内心本来有点沉重的朝阳慢慢开始在与爸爸的相处过程中渐渐释怀,爸爸还拿出了进口游泳镜与他相约今后一起游泳。
眼看之前缺失的陪伴马上就要回来,但爸爸忽然开口询问妹妹坠楼是否和自己有关联,本来开心的心情一下子跌落到谷底。在爸爸去洗手间的时候,朝阳决定把泳镜塞到爸爸手包里,却惊讶地发现包中竟然开着一支录音笔正在录音。
自己最亲密的父亲却不相信自己,而且还用这样“糖衣炮弹”的方式来接近自己。这让朝阳瞬间五味杂陈。
那种感觉是什么?背叛?失望?难过?还是恶心?
他淡定地拉上包拉链,等父亲回来就讲了如下这段话。
坐在对面的父亲已经羞愧难当,抬不起头。
尽管朱朝阳在说这番话时,语气依旧克制,但失落乃至怨恨的种子已经生了根,慢慢在发芽。
3、情绪失控的母亲,让他变得战战兢兢
朱朝阳总是把“没关系”、“放心吧”一类的话挂在嘴边。面对家长带来的道歉,他表示没什么大事。面对妈妈因工作无法陪他而感到的愧疚,他也会极力为妈妈减少负担,确定自己会照顾自己。
在与妈妈的相处之中,他时时刻刻小心保护着妈妈那颗敏感、脆弱的心。与爸爸见面之前会征得妈妈的同意。
在生日那天,明明和朋友在外面吃过晚餐了,但妈妈问他“还吃得下长寿面吗”时,他为了让妈妈开心,丝毫没有犹豫地点头说“能”。
妈妈这边由于一时冲动向众人坦白了与马主任的恋情,恰巧被朝阳看见。回到家后妈妈一边不知要如何面对儿子,一边照例给儿子煮着牛奶。
朝阳自认为可以为妈妈撑起一番力量,试着用大人语气向妈妈透露,其实没有必要向他隐瞒与马主任的情感,可换回的却是劈头盖脸的歇斯底里。
本认为在妈妈面前表现长大是一件有担当的事情,可以让妈妈心中的包袱卸下。没想到却换回“你懂什么”的谩骂。青春期的成长之中不愿永远言听计从的瞬间,也被母亲看作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
需要用绝对服从,来呵护母亲那脆弱敏感的神经。
于是朝阳变成了“亲职化”的小孩。渐渐学会用伪善掩藏愤怒,用顺从掩盖冲突。以至于把这种行事风格带到了他所有的生活中。
亲职化教养下的孩子容易早熟也更敏感、孤僻
何为亲职化?亲职化(Parentification)是指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发生颠倒,孩子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承担成人的角色反过来照顾父母。这种情况可以是体力上的照顾,也有情绪上的照顾。
这样的父母常常有一些自恋却不得知。他们不允许孩子成长成为与自己分离、独立的个体。他们期望或在潜意识里期望孩子应该对自己的幸福负责,而不是自己去为孩子负责。
反观孩子,为了满足父母物理或情感上的需求,他们放弃了自己对舒适感、被关注、被指导的需求,选择独自长大。
就像朝阳妈妈一样,在她的理解范围里,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是最重要的,其余一切都可以忽略。
即使在景区与家之间来回穿梭非常辛苦,但每次离家她都会做好饭不耽误孩子的三餐。为了不影响朝阳的学习,她认为与马主任的感情不应该被孩子知道,于是自己隐忍牺牲。
“个人牺牲”总是这类父母挂在嘴边的字眼,这一类的认知就像每天给自己和孩子洗脑一样不停地被强调、被加深;母亲的爱变成一种卑微的讨好,这让朱朝阳感到愧疚;但这份爱更多的是自我感动式的控制,是恐吓,这让朱朝阳窒息。
朝阳总是在单方面试图与母亲沟通,但是妈妈永远对他的话题不感兴趣
朝阳在得知自己考了年级第一的时候,立马回头去看妈妈的反应
朝阳去见爸爸之前会征得母亲的同意,如果妈妈不同意就不回去
朝阳向母亲隐瞒自己整个暑假经历的一切,不想打破自己在母亲心中“乖小孩”的形象
朝阳时刻关注着他人的情绪,琢磨他人的感受
朝阳多数情况下总是靠顺从、听话,来获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同。
而这一切症结除了父爱的缺失外,还与朝阳妈妈的极度敏感、容易失控的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母亲情绪的不稳定,会使得孩子在情感认知上遇到障碍:不知道自己的妈妈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永远在战战兢兢下生活。生怕说错话,做错事使母亲暴怒,于是变得敏感多疑,沉默寡言。
而当这样的孩子一旦走出家庭,踏入校园或者社会,他在更广泛的人际交往中会更有可能遭遇不顺或者受挫。
有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子女在人际交往中会让他人感到错觉:虽然是他的朋友,但感觉他未必需要我。”长期以往,这些孩子成为了人群中的另类,很难真正打开自己的心扉,去遇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就像剧中的朱朝阳一样,他即使成绩优异、头脑聪慧,但他孤僻、不合群,被同学们视为异类。这样的性格,也致使了故事悲剧的走向。
结语:
事实上,本剧的原著《坏小孩》是一个更为残忍和灰暗的故事,被父母抛弃的普普;有着罪犯父亲,从小在孤儿院长大的严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朱朝阳,书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在不幸的原生家庭长大。在遗弃、冷落、暴力中一路跌跌撞撞,最后成为了坏小孩。
电视剧以相对温和的方式,为观影者搭建了一个童话结局。
其中,有一个叫叶驰敏的女孩,她是朱朝阳的同班同学,她的父亲是一名警察。
对于这两个看起来不太重要的角色,导演却给与了较多的镜头去展示这对父女相处的点滴。有人问过导演为什么要给与这对角色这么大的篇幅,导演回答很简单:衬托两个家庭的不同。
同样是单亲家庭,叶警官对待女儿的方式要宽厚得多。他会和女儿一起讨论《还珠格格》,一起吃薯片;女儿可以在爸爸面前耍脾气,在女儿因自己总是考第2名感到懊恼时,父亲不仅不责怪,反而是安慰她。
我想,这种反差和对比,是电视剧导演的“别有用心”,也是导演关于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反思和探讨。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曾经写到:“幸运的人可以用童年去治愈人生,而不幸的人却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有人说张东升是曾经的朱朝阳,但我更喜欢这句,朱朝阳还有机会不变成张东升。
就像张东升最后与朱朝阳的对白一样:
“我还有机会吗”
“你还有机会。”
最后,希望即将身为父母或已经成为家长的你我,都可以变为剧中的叶警官。但愿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