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昔日“学渣”收获牛津录取Offer,他说“努力比天赋重要”
来源: | 作者:Kate | 发布时间: 2020-09-12 | 1208 次浏览 | 分享到:

每当提及牛津和剑桥两所世界顶尖名校的学生,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那些天赋异禀、极其聪明的少年形象。但也有例外,周延珺就是极少数的例外之一。作为曾经的“学渣”,他通过三年时间完成了逆袭,顺利拿到牛津Offer,圆了多年的“物理梦”。


一个曾经的“学渣”是如何摇身一变,成了物理学霸?在成长过程中,他接受的是什么样家庭教育?对于未来,他又有怎样的憧憬和规划?本期,顶思采访了周延珺和他的母亲王乐华女士,揭开这名“物理学霸”背后不同寻常的成长故事。



文/ 编 | Kate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留学蒙上了一层灰,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周延珺拿到牛津Offer时的喜悦。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申请前未雨绸缪的特训,他终于如愿成了牛津物理系的一员。


在谈到这一结果时,这个性格中略带腼腆的少年给出的答案却出乎意料的自信。他说,“考上牛津在预想之中。”


从准备文书,到温习完近十年的往年例题,再到寻找牛剑毕业生进行模拟面试,延珺的备战之路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用心筹划。这让他在真正实战阶段,面对牛津面试官提出的各种学术难题,也能从容应对。往往考官刚问完问题,他就直接在黑板上写下了解题思路。


延珺的自信给面试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几轮问答中,他都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和冷静,回答问题有条不紊,与在场的教授配合默契,为自己赢得了极其宝贵的通往牛津学术殿堂的入场券。


01

从“学渣”到物理学霸的逆袭之路


几年前的延珺也许从未想过,未来会有入读牛津的一天。初中阶段的他,是班上名副其实的学渣。尤其在物理学科上,用他的话形容就是“学得特别烂”。


延珺的母亲回忆,儿子当时所在的上海民办华二初级中学是一所数理化领域的强校,教学进度快。延珺由于性格内向,外加比较松散,刚入学就没跟上节奏。后来,随着授课内容增加,他就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甚至出现过排名倒数的情况。


这让她感到十分焦虑。但经过观察,她发现儿子有学习的意愿,只是没有掌握正确方法,再加上与同龄人相比年纪小,在理解能力上也有所欠缺。


为此,她给儿子报了一对一的辅导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各方面学术水平都慢慢有了提高。特别在物理学科上,延珺突然有了悟性,成绩突飞猛进,在中考时也发挥出色,彻底告别了当“学渣”的时光。


延珺也谈到,初三时,为了在中考前能提高成绩,他特意对物理进行了强化训练,成绩也由倒数变成正数,第一次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也因此开始对物理产生兴趣。


在高中阶段,对部分大学物理知识的接触,让他迷上了理论物理,特别是力学,也有了崇拜的物理学偶像费曼。


在高中时,延珺经历了从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浦东外国语学校(上海浦外)转校到瑞士莱蒙尼亚学院的改变。谈到转校的原因,他表示,是因为普外的澳大利亚课程对他而言过于简单,且学校的学习氛围一般,再加上了解到澳洲物理在全球并非出类拔萃。


抱着学习难度更高的IB课程的想法,他申请了瑞士莱蒙尼亚学院并参加了面试,顺利拿到Offer,并收获了丰厚的奖学金。由此,延珺开启了三年的瑞士高中生涯。


与上海浦外主打中教教学的方式不同,莱蒙尼亚学院以外教为主。给延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瑞士外教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能够真正玩到一起,也不会像国内管理层的老师一样摆架子。


偶尔,他还会和教核心知识论的校长聊聊哲学。这也是让他对物理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对哲学的深入了解,让他对物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关于两者之间的微妙联系,延珺举了一个例子。牛顿的一些理论,表面看起来逻辑自洽,但很多都建立在假设之上,比如假设时间是均匀流动的。但时间真的是均匀流动的吗?物理学家马赫就此提出了质疑,而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证明了牛顿理论的错误。


从课程安排来看,学习瑞士高中的IB课程虽然忙碌,但不存在需要补课的情况。学生们一天中一定的课余时间可自由安排。在延珺看来,即使IB课程难度有所提升,但课程所学的内容仍十分有限,更多还需要通过自学才能提前接触更高难度的大学课程。


延珺坦言,自己并非受上天眷顾、天赋超常的孩子。因此,他认为能从“学渣”逆袭成物理学霸,申上牛津,努力比天赋更重要。即使一个人真有天赋,也会遇到更有天赋的,但真正的喜欢和感兴趣却能让人走的更远。


在瑞士上学期间,延珺也遇到过一些颇有天赋的东欧同学。他们以更少的学习时间,取得了更优异的考试成绩。


虽然缺少天赋,但他却用持续不断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延珺的母亲谈到,他班上的同学评价他是最用功的。作为过来人,她一直以来和儿子强调的也是努力比智商更重要。


“他那时就有自己的目标,也会想办法去实现,一步步设定去完成。”延珺的母亲说。


她发现,高中时的儿子已经对物理产生了十二分的兴趣,也懂得钻研。在每周的视频通话中,但凡谈到物理,谈到如何在国际性竞赛中赢过其他国家的学生,延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滔滔不绝,谈得十分起劲。


在延珺母亲看来,正是出于对物理的兴趣,才让他会想法设法去深入了解与物理相关的竞赛和这类比赛的背景及规则,也是这样深入的了解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石。


她常告诉儿子,只要努力付出,就会有成果。没有任何努力是会白费的,成果只是时间的问题。而时间也确实给了这对母子最好的回馈。


02

从非典型“虎妈”到“朋友”的角色转变


在延珺成长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也从最初焦虑的非典型“虎妈”转变为一个与儿子以朋友方式相处的母亲。


延珺妈妈坦言,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但也是一个追求完美的母亲。当延珺来到这个世上时,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激,觉得既然上天给了她这么好的礼物,她就要好好培养他。


当同龄的家长开始以很鸡血的方式培养孩子,从小考虑如何给孩子好的教育时,延珺妈妈并没有加入鸡娃的行列。她始终希望通过顺其自然的方式去培养儿子。


但由于受到周围鸡血妈妈们的影响,加上老师给的压力,她难免偶尔产生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她的教育方式。她开始给儿子报各种兴趣班,小提琴、围棋、画画,样样不落。儿子上课,她就在一边当陪练,一定让他把每个兴趣都坚持到底。儿时的经历培养了延珺在围棋和画画方面的兴趣,也让他在学业之余有了一技之长。


但回想那段时光,延珺妈妈说,当时还是有些功利了。在学业方面,她也和很多虎妈一样,为了让儿子能沿着民办小学、民办初中,再到考上四校八大的道路发展,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她采取了相对严厉的教育方式。


在这个阶段,她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和初中为儿子准备了错题集,每次做错的题都抄写一遍,做些类似的习题,从中摸索出解题套路,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此外,由于延珺妈妈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是一名知识分子,因此家中的教育氛围浓厚,也为延珺创造了一个耳濡目染的学习环境。


然而,在带着儿子从小学到初中一路面试的过程中,她早已意识到儿子并非属于智商超群的孩子,因此才会一直强调让儿子付出更多努力。


当延珺在初中成绩不佳时,她也曾焦虑,甚至因过于严厉而错过与儿子深入沟通的机会。一次对儿子发火的经历让她至今印象深刻。那是一个周末下午,她外出健身,留延珺一人在家完成作业。等她回到家中,才发现过去的两三个小时,儿子基本没有做任何作业,只是在玩和拖延时间。当下,她感到十分恼火,声音也提高了好几个分贝,语气严厉,甚至差点没忍住想骂儿子。


虽然延珺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和母亲也难免有了隔阂。后来在高中阶段,她曾问儿子是否记得骂他这件事,得到的回答是当然记得。


回想这次经历,延珺妈妈觉得这件事对亲子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现在想起来,她表示十分理解,玩就是初中孩子的天性。


“如果是现在,我就会用同理心和他沟通,了解他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这样的方法比较好,而以前的方法比较粗暴,”延珺妈妈说。


随着儿子的成长和对教育方式的不断摸索,延珺妈妈的心态也发生了改变。她开始明白,周延珺也是一个普通的男孩,不能把太多希望放在他身上。既然有很多事自己也未必能做到,为什么要求孩子去做呢?同时,她也掌握了延珺身上的特质,给足够时间让他慢慢学。


但相比严格意义上的虎妈,延珺妈妈仍属于非典型类别的。无论是对儿子的理想改变,还是申请瑞士高中、牛津物理系,她都保持开放的态度。


她还记得,在幼儿园的时候,延珺曾说自己的理想是当一名出租车司机,去帮助那些上班迟到的人。而小学时,他的理想又变成了飞行员,初中和高中对天体物理产生兴趣,如今又转向了理论物理。


随着认知程度的提高,延珺的目标慢慢清晰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延珺妈妈并没有否定儿子的任何一个理想,也没有希望他一定设定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她得到的经验是不要因为孩子小的时候缺乏自主思考能力,就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否则在他拥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可能变得无所适从和缺乏主见。


对于申请瑞士莱蒙尼亚学院,延珺妈妈也展现了十分开明的态度。既然经济条件允许,延珺有这个意愿,并顺利拿到了奖学金,她也就同意了儿子的选择。


而延珺的自律也让她在孩子高中阶段选择了放手,做一个佛系母亲。这与她认同中国的中庸之道有关。她认为,在孩子懂事后,父母就要学会体面地退出。她既不会强迫孩子,也不会把他与其他孩子作比较。


“在他小的时候,我更多是教练和陪伴;现在更像是朋友。但我认为陪伴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不仅是物理上的陪伴,还有心灵上的陪伴,”延珺妈妈说。


在去瑞士前和考上牛津之后,她分别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以朋友的口吻表达对他的祝贺,并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延珺在专心学业之余,性格上可以变得更外向。


延珺说,他很感谢母亲不干涉他的学习,并在他需要寻找辅导机构备战牛津时,默默支持。


对于什么年纪适合接受国际教育,延珺妈妈坦言要因人而异,与性格也有关系。但她认为大学甚至更大一些开始接受国际教育比较合适。如果家中有低龄留学的女孩,家长陪读对孩子的身心都更为有利。


同时,她认为中西方教育各有优劣势。中国教育比较注重理论和成绩,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考上一流大学和成为社会精英为目标。但由于容易引起各家去比较成绩,难以形成良性竞争,也因此导致了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


而西方教育相比之下,更加自由,也更讲究学生的自律。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为自己最后的结果负责。因此,考试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在这方面也有较高的容错率;更重要的是让不同特质的学生尽可能发挥自己潜在的特质。


延珺妈妈认为,自律和会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比较适合西方教育。而且,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孩子也不会那么急功近利。一些国内的“学渣”学生也可能因为身上某种潜质而被国外名校录取。


从成长的儿子身上,延珺妈妈也学到了很多。她坦言,延珺从一个在数理化方面没有天赋的孩子,变成如今的物理学霸,他的钻研精神和不畏难精神都是她所缺乏的。


此外,她也很欣赏儿子能不断挑战自我从申请到寻找专业的辅导机构,延珺都一手包办,直到最后才告诉她申请了牛津和英国的其他几所大学,表现的能力让她十分惊奇。


03

漫漫求学路

探寻更远的学术发展


从对物理感兴趣,到愿意牺牲社交时间去学习和钻研,再到如今迈入牛津的大门,周延珺在一步步接近心中的目标。


对于物理,他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与其去刷考试中做过的题,不如去挑战原本不会做的题,再通过刷题方式学习解题过程,对其中蕴含的原理产生更深刻的理解,还能从中了解新的知识点。


带着对物理的热情,他放弃了申请美国藤校,而选择了学术氛围更浓的英国大学。除了牛津,他还申请了帝国理工、曼彻斯特、杜伦和华威,也陆续收到了Offer。


对比各校的面试,延珺说,牛津面试的学术问题是最难的,而且由多名面试官面试一名学生的方式也让面试者感到更大的压力。


因此,他建议有意愿的申请者,在面试之前邀请有经验的牛剑毕业生事先进行几轮模拟面试。由于模拟面试难度通常高于正式面试,在面试阶段能表现得更轻松和游刃有余。


此外,对于各学院安排的面试,申请者可以优先挑选感兴趣的教授所在的学院进行面试。


据延珺透露,本届共有10余名中国学生收到了来自牛津物理系的Offer,与录取率最高的数学专业相比,录取人数不算很多,而物理与哲学专业更是难上加难,每年在全球也只招募10名学生。


这也是他选择物理专业而非物理与哲学专业的原因。但他计划在大学阶段尝试申请转专业,并在物理学科之外,辅修计算机和统计等课程,同时培养一些其他的兴趣爱好。


虽然受今年疫情影响,原本的入学仪式等新生体验活动改成了线上,大课也改为网课形式,只保留了线下导师课,但延珺表示,他更喜欢网课的方式。他认为有些课程没有必要听,同时也能有更多时间去旁听其他系的课程。


在即将到来的10月,他将开始一段在牛津求学的全新生活。对于未来,延珺有着诸多设想。在完成四年的本硕连读后,他计划前往瑞士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一方面因为欧洲物理名气大,学费便宜,还有全球最高的Phd工资;另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的高中求学时光让瑞士在他心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 环境优美,生活节奏慢,十分宜居。


对于职场发展的规划,延珺表示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可能选择教职,留在学术界,往专家型方向发展,去做一些有意义的贡献;也可能在学术没有进展时,考虑转向金融、投行等行业。


据他了解,这种转变稀疏平常。牛津有50%的物理系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转做金融,最后真正留在业界的连10%都不到。而金融行业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很高,且偏爱物理系的学生。因此,他的学习经历十分适合转金融,同时也能得到不菲的薪资。


对于延珺未来如何选择,他的母亲也十分开明,只希望儿子的路能越走越宽。在她近期写给延珺的一封信中,饱含了对儿子的真挚祝福,“能够拥有你这样的儿子,我很骄傲,此生也很完美。无论以后在国内还是国外发展,希望你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