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融合趋势日益显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早已超出知识范畴,还包括他们所应具备的各项核心素养,比如终身学习能力。当教育者帮助孩子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从心智和价值观上影响孩子,就能让他们在未来面对动荡、不确定的社会大环境时,变得更加从容和游刃有余。
近日,北京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校长高薇女士在RAISE2020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上,与来自各地的教育人士分享了她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想法。
文 、编 | Kate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教育家,在对待终身学习这件事上,态度都出奇一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而杜威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
如今国际学校常见的IB课程教育目标也是培养让未来世界变得更好的终身学习者。可见,不管在哪个时代,终身学习对每个人而言,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深远意义。
在RAISE2020亚洲国际学校大会围绕“社会创新与终身学习”话题的分论坛上,北京新东方国际双语学校校长高薇女士与我们分享了“把终身学习作为未来教育核心能力”的见解。
*以下文字整理自高校长的会议发言,采取第一人称讲述。
各位教育界同行,非常荣幸能分享一个大家长期关注的话题。今天跟大家探讨的是“把终身学习作为未来教育的核心能力”。
终身学习的内涵和意义
终身学习是一个不断支持的过程。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我们给孩子们提供的就是校内系统的不断支持,来帮助他们发挥潜力,激励他们获得终身所需的全部知识、价值与理解,并让孩子们能在任何任务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不仅仅是孩子,对成人而言,同样需要终身学习的素养。
从公立学校到现在,我工作了30多年时间。一路走来,我们发现其实中国还有世界各地的课程,在整体培养目标上非常接近。
中国教育部颁布的学生发展目标,包含了孩子六个方面的素养培养。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实践IB对人才的培养和十大学生素养;也有学校采用基于IB理念的国际小学课程培养目标。整体而言,各所学校都专注在学生个体综合性、终身发展素养和能力方面的培养。IB组织提到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让未来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全人和终身学习者。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成年人,今年都是非常特殊和富有挑战的一年。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们面对无法预测事件的能力,让他们知道这些意外事件其实存在于任何时刻,而且有时这一点点的意料之外就可以改变一切。就像香港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提到的,未来社会整个大环境就是一种动荡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模糊的环境。作为校内教育者,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帮助他们从心智模式、理念和价值观上去面对这种不确定性。
学生和成年人在每个阶段,可能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就是能游刃有余、不需要任何人帮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同时,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即正在有意识学习的内容和形成的能力。现在很多人的焦虑和恐慌,都是在身处不确定性时产生的,也就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下,我们无法完成这件事情,无法适应眼下的挑战和环境。
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每天缺乏一些新的思考,或者是更加丰富的内容来启发我的思维,我会觉得这一天有点落后。所以,有时候虽然可能是碎片化信息,但某个点对我们有所启发,或者能让我们把以前的一些认知重新组合和链接起来,也能让我们产生新的理解,实现增值的成长。
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接下来谈谈在学校,我们是如何实践操作,来帮助孩子形成这种终身的、丰富的,和最终能够让他们愉悦应用的终身学习能力。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帮助学生构建起在新时代动态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重要的途径。俞敏洪老师为新东方制定的核心教育理念中,将终身学习摆在了首位。成功的学校教育是成功的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作为教育者,肩负的使命就是在校内打好孩子终身学习的基础,给他们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终身学习发展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几点。一是我们要尽可能提供给学生项目性、探究性或是特别有挑战性的学习形式。二是要特别关注每个孩子的个体、个性化、跨学科学习。三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和超学科的综合应用能力。四是在很小时就有意识培养他们融合的综合应用能力。
以小学为例,我们学校的架构是以全人教育为核心,涵盖国家的课程,提供多元文化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支持,同时也开设专门的校本特色课程,即对自然和生命的生态课程学习和研学拓展。
关于国际化人才的核心素养,我认为应该包含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精熟,让学生通过十几年的系统学习,在双语融合的文化中,可以精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二是文化丰厚,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还能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在不同文化中游刃有余地自由切换。三是思想通融,在多元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孩子们具备跨文化的思维方式,可以在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之间自由切换,达到更加融合和通达的境界。四是通晓规则,在所有学习探究活动中,包括学校在引进学习资源的过程中,能形成通晓各个领域规则的素养,并最终达到态度和行动的全球化。我们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就为孩子搭建这样的体系。在小学阶段,我们以国际小学课程的目标进行全人教育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体系及模式的搭建。
跨学科和探究性课程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贡献
首先说国际小学课程(IPC)。我们有中英文的IPC课程,两个教师团队同时进行同一学科的主题教学。20年前,国际学校的家长非常关注外籍老师的占比,觉得中文和中国文化可以在家里解决。但最近五六年,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家长们开始接受知晓中国才可以放眼世界的理念。学校在中外籍教师的合作教学中,不是两条轨道,而是两个团队深度融合,完成同一个目标。这个过程中的分工协作,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对探究性单元的学习,必须是跨学科的,即一个单元的学习可能包括6门甚至是7门学科的学习。同时,在学习每个单元时,每个学科又帮助学生用不同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的能力、体验和价值观就在整个过程中形成了。
在体系建设过程中,IPC国际小学课程涵盖近130个学习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导入和最后的成果展示,也都涵盖历史、地理、体育、数学、科学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内容。这是用所有学科的支撑去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每门学科上,老师们会一起协作,用不同的方式带孩子们展开学习。这个过程不是老师教的过程,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
我们必须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让他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无论面对任何未知的机会和挑战,都可以有信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重要的关键是老师要培养孩子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成长性思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指导他们发现问题、查找资料、思辨和表达。
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持续培养,需要留意很多细致的地方。老师们要小心呵护每个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留意是不是真的给了每个孩子充分的时间提问,让他最大化地将想法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建立孩子的信息素养,需要老师一步一步指导孩子亲身去做,指导他对信息的搜索、整理、辨别和筛选的能力。这是对他信息素养、自学能力方面的关注。同伴支持、小组合作,包括个性化学习的一对一指导,都缺一不可,而且需要老师们扎扎实实一步步做,给孩子提供全面的支持。
整个过程我们通过3R来完成,包括探究活动(Research)、活动记录(Record)和回顾反思(Reflect)。第一个R就是探究活动,我们需要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举一个IPC课程中的例子,“巧克力单元”在探究时,需要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在阅读资料时,首先要把你认为的问题对应答案的部分划出来,并分享给同组的同学。我们现在使用的HOUSE体系,需要分享给同组同伴和HOUSE的同伴,然后去修正这个答案。
“巧克力单元”的研究过程主要是学习和研究巧克力的发展史,需要学生们通过一个时间轴设计来展示这段历史。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他们的设计,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时间轴的设计展示。这既有老师引导启发后做出的选择,也有学生自创的方式。做好各种各样的学习记录,也是体现学习能力的一方面。在回顾和反思环节,我们采用了红绿灯的方式,红灯代表没有掌握,黄灯代表有困惑,绿灯代表完全掌握。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生评价表,记录下完全掌握的内容、努力做得更好的部分和未完全学会的部分,完成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时,老师也要进行对学生的评价,比如哪些学生已经完全掌握,哪些是有待改进的,还有哪些是在帮助后做得还不错的。这也是老师终身学习、探究和反思的过程。
我们希望在实际操作时能够实现延伸,让每一个人都能受益,从而形成一个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在内的学习型社区。家长在参与学生的成果展示前,要提前做好功课,向孩子提问,并回答孩子的问题。
终身学习确实有益健康。很多进行深度学习研究的学者真的很长寿,90多岁也大有人在。开放积极的心态和思想的通融能让我们面对挑战时更加淡定、从容。如果一个人能成为优秀的终身学习者,在很多时候就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此外,终身学习也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如果可以和优秀的人并肩前行,相互砥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非常优秀的终身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