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上海32号文件“小学英语期末不考试”,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来源: | 作者: 安杰 朱云 | 发布时间: 2021-08-09 | 142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上海市教委印发了《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沪教委基〔2021〕3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了9点工作要求。其中,最为引发社会关注、尤其是教育从业者讨论的是“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以下简称‘关注点’)”。


这意味着上海的小学英语学科将不再举行期末考试。不考试就是不重视吗?


文 |  安杰  朱云

编 | Chris_guo


文件甫一公布,家长们纷纷讨论这项举措传递出来的信号。有的家长认为“不考试,就是重视度下降,英语将不再是主科”,甚至欢呼“上海是风向标,终于不用再学英语”。


而有的家长则从32号文中对四、五年级英语课时安排与数学学科持平的要求中读出讯息:“不管考不考,英语还是重要”,尤其是上海作为国内最具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学生在全球化的今天熟练掌握英语,显得更加重要。


笔者结合工作体会,对上海教委32号文中关注点的出台逻辑原点进行一些解读,与教育行业各位朋友探讨。


01

切合国家教育改革的大背景


仔细阅读这份文件,会发现文件的第一段阐述了这样一个大背景: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与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与上海市教育大会精神,推进国家统编三科教材使用工作,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教材〔2020〕3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教材〔2017〕4号)、《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教基一〔2009〕7号)”。


后续还有8个上海市内文件,考虑到全国范围的适用意义相对较弱,不再罗列。


这些文件不是简单堆砌,而是有其自上而下、整体框架设计的逻辑顺序。上海市教委的32号文是这些上位文件的落实性举措。具体来说,此次的关注点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发〔2019〕26号)的下位工作举措,对应的26号文的文件条款是:


·从严控制考试次数,考试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


·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


·强化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


所以,该关注点的出台有国家教育改革层面的政策依据,绝非是有些家长认为的拍脑袋工程。


02

符合小学英语学科教学的特殊性


作为第二语言学科,英语的学习内容和对应的考察维度有听、说、读、写、译等。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中年级,更加注重起始阶段的兴趣激发、听和说的能力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成长,侧重课堂上的形成性评价。


只有低年级的“活起来”,中年级的“动起来”,才能自然发展到高年级的“用起来”。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


·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真实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


·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使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


·小学英语教学评价应以本标准和平时的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为主要目的,采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评价形式。小学阶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为主,重点评价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


笔者查阅到的全国部分省市区小学英语期末考试,不论是校级期末考试还是区级学业质量监测,主要的检测点还是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层面,鲜有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的考查。甚至在语言技能板块内,片面注重“写“,忽略了对“听、说、读、玩演视听”等维度的考查;在语言知识板块内,片面注重“词汇、语法”,忽略了对“语音、功能、话题”等维度的考查。


这违背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及其评价文件中对小学阶段的评价建议。让英语教学停留在语法知识迭代+低阶思维运作的“内卷”状态。



而32号文中,五年级以上的阶段,英语还是被纳入了考试科目。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第二语言认知规律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更加科学、合理。


03

契合小学英语学科评价的“三多”



评价先行,结果导向,《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维化。只有符合上述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在英语学习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保证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语言能力。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和英语教育高地,相比国内大部分地区,学生的英语教育启蒙早、资源广、家庭和社会的英语语言氛围好。不管未来是否留学,学生参加国际性考试的意愿比其他地区的学生要强烈。


过去几年,KET/PET/TOEFL Junior在上海考场一位难求,家长提前半年报名、不惜飞去异地参加考试。这也反映出很大一部分家长不希望学生只是成为校内考试的机器,即英语高分,但沟通低能。


相比校内每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社会化考试更加体系化、认可度更加广泛,有利于英语纠偏,恢复英语教学的沟通属性;增加了考试机会,有利于学生灵活安排。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决定曾提出探索外语科目实行一年多考的社会化考试。而上海市教委的32号文,是否也会助推这样的评价方式更进一步,进入小学,这也值得我们关注。


04

“无考试,有考查”的评价挑战


很多人只关注到了32号文中“三、四、五年级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而忽略了接下来的后半句“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这说明上海小学英语学科的教学不是有“教”无“考”,考查也是一种评价,仍然是“教评一体”,只是如何考、如何评的问题。


这其实给上海市的学校和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提出:


在设计和实施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各阶段教学的特点与评价目的,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选用合理、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实现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可采用与课堂教学活动接近的形式以及平时测验、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如果说关注点的提出符合了课标中评价体系的初衷,那么接下来上海市的小学英语教师需要更加仔细研读中央系列文件和课标,思考建立迥异于原有的评价体系,尤其是贯穿和体现在每节课、每单元、每学期、每学年的评价方式。


针对小学学段英语教育特点,改革结果性评价,强化形成性评价,探索增值性评价,构建综合多维评价体系。



“无考试,有考查”的另一个工作挑战是如何做好上海英语学科的小初衔接。仍然需要以课标中小学毕业的标准为对照,不能“瞎子夜路,肆意奔跑”,否则就成了有些家长担心的初中显现的“盲盒现象”。


#作者介绍

安杰:嘉祥教育集团教科院副院长,英语专业本科,美国iMBA硕士,10余年国际教育行业从业经历,做过国内高中英语教师,也曾是美国高考ACT中国区考官。


朱云:嘉祥教育集团教科院教研员,经济学本科,教育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