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新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卿光亚:27年合作办学“归公”,无奈退场!
来源: | 作者:林若惜 | 发布时间: 2021-09-15 | 10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在刚刚过去的8月,芳草地光亚幼稚园和成都武侯区的官司在历时7年后落定。与武侯区合作办学27年,光亚学校无奈退场,其投资兴办的成都第一所涉外幼稚园,被武侯区教育局“收回”。光亚学校数次上诉,最终以败诉收场。


光亚学校创办人卿光亚痛心地说,对于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的幼稚园,运营了27年,收费合理,家长满意,但不仅无偿腾退,反而被诉赔偿,情理何在?


作为新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卿光亚和光亚学校走过的20多年,也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文 | 林若惜

编 | Chris_guo



01

办学之初下定决心:“养得起就教得起”


1992年,邓公南巡讲话提出“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这句话,被当年36岁的卿光亚听了进去。


彼时,他正为了自己的6岁儿子寻找学校,跑遍了成都,却找不到适合孩子的一所学校。为了避免孩子沦为做题的机器,他想起老父亲的一句话:“此生要么修一座庙,要么建一座校”,他想那就建校吧,建校如建庙,古时候的文庙不就是现在的学校嘛!


父亲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军人,建校资金也是父亲的亲友们捐款资助的。所以学校的每一个日子,都印上了浓浓的爱国色彩。学校登记选择在发6月16号,那是黄埔军校建校纪念日;7月7日打广告招生,为的是纪念七七事变;9月18日开学,提醒学生莫忘“九一八事变”。


校址被选在了都江堰,卿光亚买了138亩地开始建学校。为了省钱,也为了安全,连当时的水泥钢筋等各种建筑材料,都是卿光亚自己张罗着去买来,再把活儿包给别人去做,他说这样不容易出事,放心。


再算算账,修一层楼的花费可以用来多买一亩地,他大手一挥,全部修成平房。


于是,那片原来的荒地上,就突然多出了一座校园。一水儿的平房,三角形,房顶上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跟当时其他学校灰扑扑千篇一律的教学楼一下拉开了距离。



卿光亚说,这是符合联合国对国际学校的要求:校园,乐园,花园(文明的校园、学习的乐园、生活的花园)的标准。


就是这样一座校园,在建校16年后的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光亚中学600多名学生,90位老师,110个校工,从2岁到87岁,一个都没少,毫发无伤。虽然围墙倒了,可是教学楼一幢没垮。


第一个跑到操场的范美忠老师问了一句:“这么烂的房子怎么不垮?”卿光亚笑笑说:“嗨,我修的是碉堡。”


卿光亚没读过几年书,他在文革动乱年代上学,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失学了。可是他做过专业小提琴手,担任过电视编剧、导演,后来又开办学校,他的人生并未因为学历和知识受限。


在他仅有的三年小学记忆里,好多知识是从学校锅炉房师傅那里来的。父亲的好朋友李安宅教授(注:著名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家,曾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对他影响很大,卿光亚说“帮着李教授搬搬书就能学到很多东西,那是‘我的大学’。他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才有的,所以奉行的教育理念是“0岁开始,终生教育”。


“现在的小孩,路越走越窄,我就不服气,想试着弄宽一点。”凭着这个不服气,卿光亚开办了光亚学校,想给孩子们提供更多元、更宽阔的人生出口。


1992年,他大胆登报招生,计划只要100人,结果来了2000人咨询报名,最后入学150人。都江堰市光亚学校,也成了新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所民办学校。


学校成立之初,上级领导曾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撑过3个月,否则都没有民办学校的案例可供其他人参考。可是谁也没想到,光亚学校一撑,就撑了29年。


在此期间,中国民办教育也经历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有民办学校4.51万所,在校生603.41万人;2003年7.03万所,在校生1416.38万人;2011年13.08万所,在校生3713.9万人;2020年18.67万所,在校生5564.45万人。


截至2020年,我国民办学校数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3,在校人数占比接近1/5,增长速度快于公办学校。


如果不是因为今年5月新出台的民促法实施条例,民办教育的辉煌还将持续下去。


从建校之初到现在,卿光亚看到了太多的起起落落,很多学校轰隆隆起来了,却也悄无声息倒下了,就连自己当初跟成都武侯区合办的芳草地光亚幼稚园也在7年官司之后最终“归公”了,可是他那颗初心却一如既往。


在2018年腾讯国际教育大会盛典上,他面对镜头说:“办学之初我就下定了决心,生得起我就养得起,养得起我就教得起。”



02

学校教会人的第一件事,是诚实


教书育人,并不仅仅是有情怀、有理想就够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件小事,就可能给学校带来震荡。


2008年5月22日,汶川大地震之后10天,毕业于北大历史系的光亚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天涯论坛写下了《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说自己那一刻除了女儿,就算母亲也不会救。从此,他成了全网知名的“范跑跑”,被网络舆论的骂声淹没。


一天,范美忠在学校遇到卿光亚,问他:“校长,该不该跑?”而就在5月22日之后,光亚学校接待室的4部电话几乎成了“范跑跑专线”。有天夜里卿光亚睡不着,进了接待室想坐会儿,“凌晨2点半一个(来电),3点半一个,4点半一个,都是来骂他的,当然,连我和学校一起骂。”


调侃地说,这可能是光亚中学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之一。光亚学校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名,所有人都盯着卿光亚,看他会如何面对范跑跑事件,媒体找上门来,询问他对这件事的看法,让他对范美忠做些评价。


他讲了一个故事:“我看过一个外国电影,讲一个人救了好多人,但冒用其中三个人的信用卡买东西,进了监狱。他在监狱里看到电视上正悬赏百万寻找救人的英雄,就跟狱长说,那人就是我啊!狱长给他一耳光,说:‘这里每个人都是总统’。这说明什么呢?一个人的美德并不必然是他英雄行为的动机,一个人的卑微也不是他错误的必然根源。”


光亚学校的校训是“诚实、博爱、勤劳、勇敢”。卿光亚认为,学校要教会人的第一件事,就是诚实。诚实地面对自己,以及面对他人。用博爱接纳自己,以及接纳他人。



所以,当所有人都将矛头指向范美忠,盯着他嘲笑戏弄的时候,作为校长,卿光亚的评价是“大家厌恶范美忠的洋洋得意,但不想想有更多的大是大非,藐视生命里无不透露着一种更深的洋洋得意。抓着一个半颠狂状态的小人物不放,逗他,像逗孔乙己那样逗他……范美忠不是强人,是弱者,是经历了地震的病人”。


正所谓“君子宽而不僈,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卿光亚给了范美忠最想要的理解,也给了大众最需要听到的真诚。他说“范美忠说的也许是真话,但不善不美,人类的主流是向善向美的,人类精神中崇高美好的部分应该世代相传。”而这种传递的任务,自然是交给老师,交给学校。


他在多个场合强调,教育不能垮,教育跟农业一样是必需品,老师跟园丁一样是农民,我们要守住初心。只是,要找到跟卿光亚一样守得住初心的人,却并不容易。


03

民办教育家的博弈


在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卿光亚和他的学校经历了不少坎。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光亚学校到底怎么样”的提问,有学生回答:“光亚学校留不住好老师”。


此前,有媒体问卿光亚:光亚学校发展这么多年,你面对的最大难题是什么?卿光亚回答:观念问题,留住好老师的问题!


卿光亚解释,在经济疾速发展的当下,老师们工作几年之后,都会想要去找更高薪水的职位,或者换一个更高薪的行业。而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是守望和陪同,既要求老师有师技,又要求老师有师德,能安心陪伴学生走完一程。只是眼下的老师们,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与古人要求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标准已然相去甚远。


光亚学校不是不想留住好老师,只是留住好老师并非易事。


如果说与经济浪潮的博弈是卿光亚的第一个坎,那么与家长、与标准博弈,则是他的第二个坎。


1992年12月,光亚学校成立三个月之后,家长和学校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对立。90多位家长相约来到学校,目的只有一个,要求光亚学校必须改变课程设置,按照国家教学大纲来教学。因为那时候光亚自选了部分国家正式出版物做教材,还自编部分教材;学校不是按照公立学校的模式授课,而是采取“单元教学法”,将上午分为语、数、外三个单元,下午是英、体、美;教师上课尽量说英语。


这在90年代初的中国,对国际教育还不甚了解的家长们,觉得光亚学校“不规范”,“和国家标准不同步”。


为了满足家长需求,卿光亚开始向“国家标准”方向上靠拢。但仍然有些家长担心与公办学校不接轨,将来没有“出路”,就把孩子转走了。


卿光亚也安慰自己:至少在光亚学校读过书的孩子们,几乎都出国了,他们会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会看到更大的世界。就像入学第一天,光亚学校教会孩子们的观点:世界是圆的,他们能来,我们就能去。


而第三个坎儿,就是与政府的博弈。


在刚刚过去的8月,芳草地光亚幼稚园和成都武侯区的官司,也在历时7年后落定。与武侯区合作办学27年,光亚学校无奈退场,其投资兴办的成都第一所涉外幼稚园,被武侯区教育局“收回”。



除此之外,光亚学校还要支付武侯区教育局房屋占用费118万余元,以及2014年到2019年期间场地租金240万元。数次上诉之后,最终以光亚学校败诉收场。


卿光亚痛心地说,对于一个招商引资项目的幼稚园,运营了27年,收费合理,家长满意,但不仅无偿腾退,反而被诉赔偿,情理何在?


光亚学校成立于1992年,卿光亚说自己要工作60年,干到96岁退休,现在看来,岁月才刚刚过去一半,未来的30年,光亚学校和民办教育要面对的坎儿并不会比现在少。


但是卿光亚说,自己就像光亚学校的一棵树,默默地生,默默地长,时光交替间,就算一切都变化了,可是只有树从未停止生长……


结语


修订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下称“民促法实施条例”),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实施条例对于民办教育而言,不亚于当前“双减”政策的威力。


都江堰市光亚学校和成都武侯区教育局的官司,牵动了业界关注的目光。作为新中国民办教育第一人,卿光亚和光亚学校走过的20多年,也是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


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值此行业动荡之际,民办教育第一人卿光亚和他的办校经历,或许能对民办教育的未来发展有一些启示。


参考资料:

卿光亚:范美忠的勇敢是因为他病了

卿光亚:最后的守望者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合作办学20年,官司打了7年,光亚学校最终败诉!判赔武侯区教育局118万

腾讯对话国际学校校长:光亚学校校长卿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