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将应试教育作为核心,素质教育在未来的升学中会是什么样的角色?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长期以来被学科培训挤压的素质教育只有方向和概念,但缺少具体化的内容,严重限制了教育机构快速转型的能力,也限制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转型,素质教育如何突围?12月17-18日,在顶思主办的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新目标·素质教育拓展论坛”上,多位校长及教育工作者的发言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文丨安欣
编 | 天悦
学科类培训冰封,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机构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尤其对于K12学科培训机构来说,素质教育也成为最佳选择。但素质教育如何发展,无论对于学校、机构,还是家长、学生来说,问题都是显而易见的——
长期将应试教育作为核心,素质教育在未来的升学中会是什么样的角色?
素质教育到底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
长期以来被学科培训挤压的素质教育只有方向和概念,但缺少具体化的内容,严重限制了教育机构快速转型的能力,也限制了传统学校教育的转型,素质教育如何突围?
素质教育风口,国际学校早已先行。
事实上,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有着极大的需求,尤其对于高净值家庭来说,更加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国际学校成为该类家庭的首选项。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执行校长李艳丽在论坛上表示,汇佳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就是尊重差异的生态教育环境。基于此,汇佳在课程设置中更加强调“全人教育”,如把IB的十大培养目标和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整合,在学习落地过程中,将课程进行知识、技能、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关于课程创设,李校长提出了三个原则:
其一,以学习为中心。即以学生的主体学习为主,设定教学目标,然后让文化建设、环境创设服务于主体。
其二,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都是依靠外部的压力,但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焦虑,那么开发学生的内驱力也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体现;激发内驱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将发言权、选择权和自主权交给学生;二是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改变。
其三,学习社区的建设。不单是让学生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是让社区成员养成终身学习的观念。
考虑到不同地区的政策以及学生的差异化,课程的设置也应是多样化的,包括学科类以及素质教育范畴。汇佳也采用分层模式来实现课程广和深的多方面兼顾目标,在评估方面采用知识点与核心素养能力双评估形式。
李艳丽认为,教育不止发生在课堂内,也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外面的世界,将知识和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在德胜学校(国际)国家课程学术总监、中文系主任叶仕骞看来,21世纪的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4C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
双减政策的出台,无疑是对学校办学理念的重新审视,也是对学生培养目标的重新界定、课程的重构,以及学生作业类型与评价方式的重新设计、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评价的重新定位、现有教学方式的重新变革……叶总监表示,这背后的导向则是将素质教育融入跨学科教学。
叶总监介绍,跨学科学习模块,早在2014年由芬兰国家教委会提出,即每所学校每一学年至少要进行一次跨学科学习模块,也即现象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学科独立、思维局限、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同,跨学科教学是以打破学科壁垒、开阔学习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变化依托于时代的变化。叶总监表示,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一项具体的技能很难承载未来对人才的需求,也意味着在现阶段的教育中,我们需要通过跨学科教学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他用罗振宇的“经营时间的乘法魔法”解释了跨学科教学的底层逻辑。“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当中奋斗到前10%是非常困难的事情。那么当你横跨两个行业,在一个行业当中奋斗到前20%,在另一个行业当中奋斗到前20%,这个是可以通过努力实现的,然后这两项一乘,就能成为一个跨行业的前4%的顶尖人才……”
叶总监分享了他在IBDP课程中一些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他在中文语言与文学与地理课寻找课程的交集,以“外来务工”问题为主题反映全球性问题进行跨学科合作教学,充分利用两个学科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选课互补,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考能力。
除此之外,叶总监也分享了以文学与中国戏剧的“互文性”主题的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合作,还有文学与视觉艺术的跨学合作,让文学作品视觉化呈现等跨学课程实践探究,让跨学科教学成为德胜国际的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常规性的教学方式,满足新时代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最后,叶总监总结:“没有一个学科是一座孤岛。连接,让一切产生可能。”寄望国际教育工作者能够拓宽边界、打开格局,因为创新总是
对于素质教育的讨论是一个广而深的话题,
姚校长说,在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当中,身体、心理、品格往往都是单独构建。而在真正的素质教育范畴,更需要整体构建,包括四个大的组成部分,即场域,方法和技能,意义和目的,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
关于场域,主要包含两个大方向,即学校场域和家庭场域。场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是学生观察周围、模仿以及学习的重要目标,所以场域中的各种因素也是必须要重视的,如家长、老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互动,做事方式等;
关于方法和技能,能够让学生直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法论是需要在整个教育场景中开展的,
关于意义与目标,需要不断引导学生建立更加高远的目标,以及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这也是建立学生坚实驱动力的关键。从现状来看,目前各学习阶段,除升学以外,大部分学生的目标感是缺失的;
关于价值判断和认知模式,实现方法就是把所有的学科和课程都
姚校长认为,如果在整个过程中,某一个元素没有能够达成或者某一个元素产生了负面影响,便可能破坏整体结构。所以,品格教育在不同的结构单元里形成互动,形成关联,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
信息时代,编程被称为第二语言,也即在未来,尤其是元宇宙时代,编程将会成为我们接触新世界,与新世界互动的必备技能。以至于近年来,编程教育成为最火热的赛道之一。那么编程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学好编程后能做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呢?
德佩斯学校 ICT、AP 教练、ACSL 教练季远兰在演讲中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有助于学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思辨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这是季远兰给出的关于编程能给学生带来什么的答案。
编程的重点在于动手,动手的过程,也是对自身潜能的挖掘、目标的完成,也是成就感的达成;与此同时,对于复杂的编程工作,则需要团队的合作,对于团队意识的培养也很关键;除此之外,编程对其他学科的思维以及学科延伸能力也有帮助;当然,编程作为逻辑学学科,也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季远兰分享的案例中,通过对编程的应用开发出了一个搜救系统,解决了地震等灾害中遇到无法快速定位救援者的问题。
以上种种都会对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起到助推的作用,即上文中叶仕骞提到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因此,以季老师为代表的具有信息化良好素养的老师倡导学校推行“人人能编程课程”,以便学生能以最简单有趣的方式开展编程学习并在编程项目中实现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来说,方向明确很关键,但具体如何切入,如何落地是关键性课题。
厦门华锐莱普顿学校总校长周小明在演讲中,以课程整合为话题给出了不一样的解决方案。我们谈到课程资源,一般会想到课程资源的构成要素是老师、教材以及教具,但在周校长看来,远远不止这三个。
他表示,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教材其实就是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相关条件。关于课程资源,周校长将其分为四大类:
其一,根据课程资源来源,主要包括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
其二,根据性质,课程资源又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简单理解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真真切切的事物。比如动植物、微生物、食物链、生物圈,这些可以用于生物学课程教学;地形、地貌和地势等这些可以用于地理课程的教学;再比如气候、天气预报、四季节季相、二十四节气等,则适用于作为气象学的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包括公共设施和公共场所、人类的交际活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群体的行为规范、同辈团体的影响、个人的人格特征、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价值观、信仰、宗教伦理、风俗习惯等;
其三,按照课程资源载体,又分为文字性课程资源和非文字性课程资源。文字性课程资源即以文字为载体,包括教科书、各种图书期刊、报纸上的文字等;非文字性课程资源以图片、实物、音频、视频和活动等为载体;
其四,根据存在方式,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显性课程资源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如教材、教具等;隐性课程资源,一般是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校园文化、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等。
周校长表示,万物皆可以成为课程的资源。在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需要有大课程
总结
素质教育风口已至,各方力量都在合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底盘搭建。在RAISE2021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我们也看到,素质教育这一全新赛道越来越热闹,全人教育、跨学科融合的曙光,正在托起一个全新的时代,可以预见的是,在新的形势下,素质教育很快将会成为教育体系升级的重要方向……
今日互动
您的学校在素质教育上做出了哪些创新实践?欢迎留言分享您的看法。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