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英语教师“遍地”、收入探底,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四面楚歌”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敖竹梅 | 发布时间: 2023-03-21 | 453 次浏览 | 分享到:

取消初高中英语主科地位,将高考英语设为选考,中考英语实行等级考试……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关于“英语专业”的讨论却热度不减。基础教育“弱英语”考核时代似乎正要到来。与此同时,英语专业毕业生们惴惴不安。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英专生自救小组”互动火热。随着国际形势、教育政策的变化,以及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迭代升级,“英语专业”面临更多挑战。2023年依旧冰点的大学生就业季又遭遇国际教育的动荡期......英语专业毕业生应如何自救?


01 政策冲击,人工智能来袭,“英专生”彻底贬值?


受国际形势和后疫情时代的冲击,就业环境并不乐观,而外语外贸类院校近几年也陷入招生颓势,投档分数线不断下调,昔日“香饽饽”如今风光不再。此外,今年全国“两会”不断传递出对“英语重要性”的质疑。英语能否再继续主科地位,分值是否需要调低等成为热门话题。尽管政策悬而未决,但语言类专业的节节败退已是不争事实,而首当其冲的便是“英专生”群体


从事国际教育语言培训多年的英语教师齐冉说,对于“英专生”的就业焦虑,“双减”政策影响极大。根据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英专生”主要就业去向包括教育业(占比39.8%)、制造业(占比7.8%)、金融业(占比6.2%),其中教育行业吸纳人数最多。

▲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行业去向

这与众多传统外语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单位行业分布情况基本保持一致,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公布的《2020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显示,2020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中教育业占比34.66%,金融业占比10.7%。而在已就业的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生中,教师又为就业的首选职业(占比28.5%),就业单位主要为高校、中小学和各类教育机构。

▲英语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去向

然而,在“双减”政策下,K12业务受阻,许多“英专生”纷纷主动或被动地离开教培行业,而这一群体又迁徙到教育行业的其他细分领域。齐冉表示,自己所从事的托福、雅思培训就涌入不少英语人才,也对这一赛道形成过短暂的冲击。


研究生毕业于剑桥语言教育专业,目前供职于某世界五百强外企的童嘉提到,尽管自己所从事的“英语演讲”副业属于素质教育,甚至是被鼓励的范畴,但由于“双减”政策影响,所合作的供应商受冲击,相应地自身业务也面临缩水。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发展,各行各业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英语专业也不例外,其中,又以翻译方向为甚。童嘉发现,虽然口译还有一定市场,笔译却越来越“一言难尽”,其劳动价格也在不断缩水。


文学翻译目前并不好被取代,一部几万字的英文诗集所得报酬能够上万,然而,其他品类则面临价格跳水。以电影翻译为例,一部100分钟的英文电影,童嘉所得到的报价仅为6元一分钟,整部翻译下来也才600元。


英国某G5名校研究生,目前就职于深圳某公办学校的林然认为,翻译本是个苦差事,要想精通需要花大力气钻研,而目前的市场环境使其变得越来越不具“投入与收获”的性价比。在留学产业链中,许多中介在提供文书写作时,也通常先将学生的中文版扔到翻译软件中进行“粗翻”。


可以说,近些年来翻译方向的失业呼声一直此起彼伏。尽管人工智能也经常出现“人工智障”的情况,但随着GPT4的发布,童嘉明显感觉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器比人类学习的速度要快得多。因此,AI的更新迭代也理所应当地造成了人工翻译市场价格的进一步走低。


02基数庞大,培养失衡,“英专生”“被迫内卷


对于童嘉而言,一直以来英语科目的优异成绩是他选择英语专业的直接原因。聚焦长处,发挥优势最大化无疑是许多高中生选专业时遵循的法则。童嘉坦言,十八岁的他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一是英语教师,二是翻译,所填报的也都是语言类学校。


然而,相比于自己的“自愿”与“向往”,童嘉逐渐发现,不少“英专生”将专业视为被调剂的“沦落”;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入学者英语并不出色,甚至他们将专业学习视为“语言培训班”,用以补齐自己的短板。因此,与普遍“零基础”的“二外”学习不同,一个班内学生的英语水平“初始值”参差不齐,但课程却是统一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由此带来不好的就读体验。“实行分层教学,并将一部分课程划为选修课会是一个更好的培养方案。”童嘉说。


一般说来,外语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培养大致分为语言学、文学、翻译几个方向。学生在低年级段接触精读、泛读、听力等基础课程,升入高年级逐步了解自己的兴趣点。然而,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各有差异。据童嘉回忆,其本科院校晚至大三上才开始学习“二外”,而他所了解到的其他几所外语院校大二就已开设;此外,学校的高级写作课程也较为弱势,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锻炼。在拓宽广度和延展深度的两门课程设计上,学校规划并不合理,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阻碍。


而齐冉则认为,内陆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培养方案有巨大差异。齐冉本科就读于中部地区某高校,研究生考入上海。她发现由于经济水平发展不同,内地的课程设置较为老旧,且照本宣科,实操性被极大忽略;而沿海地区则更注重语言的灵活应用,不论是面向学校还是企业,都能提供不少实习机会。


对于“英专生”的“卷生卷死”,林然认为这与这一群体的数量庞大脱不开关系。结合自身的求职经历,林然发现在深圳教师编所有学科中,英语专业竞争最激烈,英语老师“满地都是”。而根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早在十年前,英语专业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就在10万人以上,是本科毕业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如今,开设英语专业的高校也超过1000所,而纵观高等院校学科设置,不论是中专、大专还是本科层次,基本都设有英语专业,尽管汉语言文学也遍地开花,但英专又缺乏后者的考公优势。


03单一语言技能“水土不服”,“英语+”成大势所趋?


对于“英专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方向,林然认为,教学口依然能够吸纳众多求职者。体制内考编竞争激烈,不妨将目光投向国际教育,尽管这条赛道对求职者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从事国际学校人才招聘的资深HR韦苇提到,国际学校寻求教职,英语专业并不吃香。在三线城市,应聘者雅思七分是普遍水平,而在一、二线城市,这个成绩远不够用。“这一行业,英语水平过硬是‘标配’,必须搭配其他的专业背景才更有可能脱颖而出。”韦苇说。


此外,韦苇还提到,由于公办体系下英语地位的被动摇,未来英语课时量减少,公办英语教师缩招等也并非不可能。在此情况下,体制内教师的“出走”亦会对国际学校英语教师招聘产生影响,出现“僧多粥少”的卖方市场效应,或许会让本就处于不利地位的“英专生”应聘者面临雪上加霜的困局。


困境当前,“英专生”亟需“自我救赎”。对于在观望是否“入坑”的后来者,童嘉认为,单一语言技能已经“水土不服”,而选择交叉型学科似乎更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他提到,一些学校早已开设了诸如法律英语、金融英语、英西复语等专业,这套“组合拳”打法或许对日后就业更为有利。


而对标“互联网+”的社会商业生态,童嘉也提出了“英语+”的就业发展概念。他将英语技能本身比作一杯美式咖啡,咖啡豆如何烘焙,咖啡如何做各有不同。聚焦于专业本身,翻译、研究、教学等方向都是基于“英专”的内部延伸。而这杯咖啡也可以加奶、加糖等形成不同风味,正对应英语可以作为基底,与其他专业进行有机结合,如英语+国际关系、国际法、泛金融、跨境电商、游戏出海等,用强强联合的方式,实现英语专业的外部突破。


面对英语专业的衰落,童嘉并不认为优质英语人才不再被大量需要。在国际交往日渐频仍,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精通英语,熟悉西方文化的能力者始终有市场。而回到那个比喻,对于惯喝茶的中国人而言,喝了一杯咖啡也许并不会如何,但却提供了一种全新选择。掌握一门语言,同时也就获取了通往另一世界的一把钥匙,打开思路,投入到更广阔的场域中,或将迎来意想不到的新发展。


结语


时值三四月“最难就业季”,“双减”政策持续深入,人工智能掀起新一轮技术革命,“英专生”可谓四面楚歌。然而,不可否认,语言的背后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双重作用的体现。接触另一种文化更有利于审视自身的文化坐标,而很多时候,“跳出”正是“反观”的必要条件。在多数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生产等依然为英语所书写的当代社会,如果已经握住了这把钥匙,那就不要轻易地放弃这异质的张力。


作者 | 敖竹梅

图片 |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