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多地医院青少年心理门诊爆满,青少年患者比例显著上升。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的数据显示,2022年同2021年相比,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厌学门诊就诊人数增加了24%。在社会快速更迭的当下,保障青少年心理健康对学校、家庭、无疑是严峻的挑战。拿什么拯救青少年心理健康?“家校联合”教育能否破解孩子心理健康难题?
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的首个学期,疫情影响仍有余波。突然面对线下教学带来的学习压力让不少青少年出现了心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专家分析,这种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应激情绪反应,青少年面对教学从线上网课转换到线下,回到学校后,环境发生变化,学习压力可能一下子就上来了,这就会给一些青少年造成很大的影响。
疫情三年,学习环境、生活场景、学习方式、社交方式都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直接影响。2022年,上海某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电话咨询就达2587人次,咨询时长64633分钟。咨询内容涵盖学业、青春期心理、同伴交往、师生关系等各方面。其中,亲子关系、学业、情绪问题最突出。学业上主要表现为“动力不足”,情绪上则表现为“焦虑与抑郁”。
专家表示,这些问题由很多原因导致,包括:
因学生此前居家学习或混合式学习时间较长,同伴间传统的交往与合作难以持续,社会性被阻断;
网络信息蜂拥而至、真假难辨;
学生缺乏户外体育锻炼,导致体质下降;
难以适应学习方式改变,学习压力和负担增加;
亲子间对学习习惯、学业质量、电子产品管理等方面意见不一致,冲突加重等。
然而,这些诱发原因并没有因为疫情的结束而消失。
作为数字原住民一代,科技产品在当代青少年群体中无处不在,但它带来了无形的伤害。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组长Robbie Davies在来到中国以前,曾在英国私立学校工作,他发现,社交媒体以及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游戏上瘾等问题正在影响学生的睡眠。“入睡难、失眠正在成为青少年群体的新病症。”
Davies老师表示,中国和英国青少年都面临类似的问题——社交媒体上不断推送的消息以及电子产品会分散学生的睡眠注意力。孩子们经常半夜醒来,多次查看社交媒体的信息。如果不查看,学生会觉得错过了信息,而无法入睡。
此外,随着社会人员流动的加剧及跨国人员交往的日益频繁,父母变更工作带来的常住地迁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也产生了影响。Davies老师称,这群孩子可以被称为“第三种文化”下的孩子,即孩子们成长的环境既不是自己的出生地,也不是父母的出生地。随着父母的工作变动,孩子们也会更为频繁地变更住所和学习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和稳定感。
在Davies老师看来,青少年经常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方面——学术压力、睡眠问题以及人际关系。比如,很多孩子为了追求学术上的卓越成果而让自己处于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之下。除了学业,孩子们的课余活动也都非常丰富,要参与戏剧、音乐、体育等各种活动。如何平衡好学业和课外生活,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另外,在这一年龄阶段,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会造成一定困扰。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正在处于发现自我、认知自我的过程中,无论是同伴关系、感情还是亲子关系,可能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让他们感到焦虑。”
相较于其他心理症状,厌学可能是最能触及广大家长敏感神经的问题。2022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开设学习困难门诊的消息火上了热搜,该门诊预约名额非常紧俏,可谓“一号难求”。复旦儿科医院心理科医生称,国内外研究报告显示,学习困难的发生率为20%左右,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更多。他认为,学习困难通常有两大主要诱因:
一方面是神经发育或生理原因导致的厌学,比如患有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等,这些孩子虽然智力正常,但在某特定学习能力方面发育落后,影响相应的学科成绩。
学习困难症如果处理不当,很有可能会引发“厌学”行为。曼朗医疗心理总监、中国CBT专业组织基础班督导师郭峰博士表示,孩子厌学表面上看是不想上学,但其实是很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其中两大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压力及人际关系。
有的孩子一提到学校就高度紧张,出现头晕头疼腹泻等应激反应。郭峰博士建议,遇到这类情况,学校和家长要看到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比如,有些孩子是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那么家校就要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能力或者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有些孩子则是情绪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需要找到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郭峰博士长期在中外做心理健康咨询,他发现,中外对于精神健康的认知态度有差异。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是类似的,但中国人往往是出现了躯体化的表现才会去做咨询,比如头疼、失眠、肠胃不佳等。同样的,学校青少年咨询问题时,也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难以专注等,才会“被动”做咨询。而国外的咨询案例通常是因为咨询者自我觉察到出现了情绪、心理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心理健康意识还有待加强。”
近年来,关于家校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呼声越来越高。每年全国两会,很多代表委员都在建言献策。而家校协力几乎是所有提案的核心。
Davies老师告诉顶思,他所在的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自建校以来就全方位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专门开设了“幸福课”,指引学子们探索人际关系、社交与情绪健康、参与度、意义与目的、身体健康、卓越成就等领域。
随着课程的深入,学子们将在决策、目标设定、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创造力、同理心、同情心与正念、感恩、自驱力、成长心态、激励策略等方面得到提升。基于量身打造的评估与反思方式,幸福课还将有助于学子加强自我认知、发展个性,并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优势、关键的个人价值以及公认的美德。
除了幸福课的学习之外,幸福关怀的干预机制同样至关重要。上海惠灵顿拥有具备专业资质的支持团队,其中包括特殊教育需求专员、内部心理教师、指导与幸福关怀辅导员、经验丰富的幸福关怀领导等。此外,学校还与外部心理健康教师以及教育心理学家保持着密切协作。
评估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通过经证实有效的方式对幸福感加以评估,包括在幼儿园阶段运用的“鲁汶情绪健康评估”,教师、幸福关怀指导员等每周一次的“你好吗?”小调查,并开展后续跟进反馈。此外还通过复杂而标准化的调研来衡量学子对于学校、学习和自身的态度。通过调研,学校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学生,为学子的幸福关怀制定长期战略规划。
另外,学校还成立了阳光俱乐部(Sunshine Club),使用戏剧理疗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少焦虑。这一创新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无压力地接受心理治疗。
而郭峰博士认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精神健康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去焦虑的关键在于,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比如在0-6岁,孩子需要在相对安全的环境中培养安全感。但如果父母整天争吵,或者父母和长辈之间有着隔代矛盾,那么周边环境就会带来一种威胁,让孩子感受到紧张和焦虑。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能够干预得会越来越少。孩子进入学校后,更多生活、学习、社交场景都在校园里,因此学校的发力要加强。
郭峰博士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孩子在学校做心理咨询,在当时的场景中能够缓解焦虑,但是如果回到家庭环境中诱发焦虑的原因仍存在,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不会得到明显改善。
“所以如果学校和家庭不统一,在咨询当中我们达到的效果永远都是往前走两步往后退一步。”
正如Davies老师强调的,家校之间要互相信任。教师应该相信,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相信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关心爱护孩子。同时,父母也要相信学校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孩子渡过焦虑。家校应该合力,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成长。
结语
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困扰全球。家校如何共同破局?在4月22日即将举办的“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各大心理专家将为大家指点迷津。
更多教育节相关信息请打开官网链接了解:
https://www.wellingtoncollege.cn/zh_cn/festival-of-education/?utm_source=TopSchool&utm_medium=wechat&utm_campaign=edfest
作者 | Zoey
图源 | 部分由学校提供、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