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地产+教育”辉煌远去,亏钱的国际学校悄悄被“房地产爸爸”抛弃?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Andy | 发布时间: 2024-07-16 | 16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面是房贷新政,一面是房企暴雷,2024年对于地产行业依然是艰难求生的一年。“难到连环京的天津武清也没能挺住?160万降到39万一套”登上热搜。当房企困境频现,其旗下的国际学校运营也或多或少会受影响。一度辉煌的“地产+国际教育”模式成就了诸多优质的民办国际化学校。然而在国际教育行业大洗牌、人口减少的趋势下,他们的未来面临哪些考验?亏钱的国际学校会不会被“地产爸爸”抛弃?


01 金融街、万科、碧桂园、绿城……“地产+教育”成就诸多名校


在世纪之初的20年间,中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崛起并迈入黄金发展时代,“92南巡”和“98房改”推动了住房商品化和市场化,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了量价齐升,也缔造了万亿房企的商业奇观。


作为新建楼盘的“最强周边”,地产企业大办国际学校的场面一度蔚为壮观,引进海外名校品牌,重资建设校园,邀请名师团队加盟……房地产高歌猛进的黄金20年,同时也见证了国际学校行业的蓬勃发展。


1994年,广东碧桂园学校在佛山顺德筹建,紧邻碧桂园地产项目,学校引进了北京景山学校的办学经验,很快取得优异的办学成绩,而作为地产企业涉足国际学校的早期尝试,彼时的广东碧桂园学校(北京景山学校广东分校)也成就了日后的万亿巨头。可以说,在碧桂园集团的创业史中,这所学校具有深远意义。


1996年,法政集团在北京昌平开办“北京景山学校分部”,这所学校便是后来的王府学校,坐落于法政集团地产项目——王府花园小区西侧。学校是北京第一家12年一贯制公办民助寄宿学校,也是当时北京第一家同时开设A Level 和AP课程的国际学校。


1996年,万科地产与复旦附中联合兴办上海市民办复旦万科实验学校(复旦万科),学校坐落于闵行区万科城市花园,是万科德英乐教育旗下的第一所民办中小学。同样还是1996年,祈福集团在广州番禺祈福新邨斥资创办祈福英语实验学校。


作为地产集团办国际学校的早期探索,这些建校于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学校,在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为地产楼盘提供了优质教育背书,也见证了地产企业的区域和全国扩张。


时间到了2003年,在国务院相关文件中,房地产行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地产行业的繁荣时代正式开启,也推动起地产集团开办国际学校的浪潮,通过组建专业的教育集团,“地产+国际学校”也成功开启了多地扩张。


顶思整理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地产企业及其创办的代表性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多创办于这一时期——


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为国际学校发展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庞大的生源,而房地产的行业的兴衰际遇和国际学校也在时间轨道上不同程度的重合——2021年,“三条红线”出台,地产行业凛冬降临。2021年,民办教育行业迎来民促法实施条例修订,迎来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意见,迎来“双减”……


新生人口下降,需求下降,量价双跌,当多个地产集团经历了裁员、破产、债务违约的至暗时刻,地产+国际教育的辉煌渐成过往。不过,近两年仍有北京金融街仁泽高级中学(2024年建校)、上海金瑞学校(2022年建校)等陆续建成,两校分别为国企背景的金融街集团和世茂集团。


02 “地产+教育”未来:亟待换思维,寻找新的办学逻辑


国际学校资深从业者刘路(化名)向顶思透露,国际学校之所以曾经是房地产投资热门的“标配”,是因为一所不愁生源的国际学校是利润很高的稳定现金流。而且一所好学校的学位还是资方顶层手里的紧俏资源,一所好学校更是等着升值的房地产,更能带动周边自己开发的小区不断升值。


除了为自家楼盘背书,满足区域内对于国际教育的需求,亲历国际学校行业变迁的从业者马晓瑜则认为,地产企业开办国际学校一个重要的动机和目的是寻求长期和稳定的增长和较低的投资风险,这是地产行业所无法比拟的。在“地产+国际教育”的发展早期,地产集团只需要投入资金,无需参与运营管理即可获得稳定的财务回报,这极大刺激了地产行业开办学校的积极性。


而另一个让地产企业积极建学校的重要原因是房企创始人的教育情怀,他们更认可国际学校的全球视野和全人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而且相较于地产行业的诸多乱象,教育行业则具有公益性,是一个阳光产业。


在马晓瑜看来,相较于传统的教育集团,地产公司在办教育方面具有有两大绝对优势——


首先,地产公司在拿地开发和楼盘运营方面往往积累了良好的政府关系,这给地产公司在办学上带来拿地审批、规划建设、资源协调和合作机会方面的便利和优势。


另一大优势则是更充足的预算,在办学上更舍得资金投入。地产公司通常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为国际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打造先进的教学设施、引进高端的教育设备和技术等。


当然,在地产公司办国际学校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


国际学校在投资回报率和利润规模上一般不及地产项目,不同地产项目的高周转和高投资回报,教育项目更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沉淀,两者在逻辑上的不同,是“地产+国际学校”发展上的一大挑战。


马晓瑜举例说,某知名地产公司在2020年引入海外名校办学,尽管重资投入在市场宣传,但集团在多年办学过程中,依旧未摆脱地产公司的运营思路,让地产背景的高管过多参与到学校的运营,学校缺乏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地产公司没有走出在行业高增长阶段形成的路径依赖,这在客观上也是“地产+国际学校”面临一大挑战。


在“地产+国际学校”的未来发展方面,马晓瑜认为,在当下的大环境背景下,对于地产公司而言,能否转换思维,寻找新的办校逻辑是“地产+国际学校”模式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需要地产公司更精细化的运营,从学校定位、资金规划利用、合作资源引进、教学管理等方面用心打磨出更好的教育作品。


刘路则认为,房地产企业办国际学校最初的计划很美好,但同行们也都这么想,导致逐渐僧多粥少,尤其那些后入局的新学校,杀不出来,站不住脚。因此,对投资方来说,本来是冲着赚钱来的,如果学校不赚钱甚至一直亏损,很可能会被早点卖掉或关掉,“断臂求生”也不是不可能的。


作者 | Andy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