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当一所国际学校沦为“富士康”血泪工厂,大批教师被压榨到崩溃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Sage | 发布时间: 2024-08-06 | 75 次浏览 | 分享到:

“富士康”模式的“代工式教育”其典型不仅有“衡水”和“毛坦厂”。当这种模式被引入到以“国际标准”著称的国际化学校,并用来管理教师,这不仅是对国际化教育的一种讽刺,更是对教师尊严的践踏。笔者作为国际学校一线教师,用亲身经历讲述那些披着“国际化”外衣,实则以“富士康”模式办学的真实故事。


01 “利益至上”,教师沦为牺牲品


教育目标与商业压力之间的矛盾在“富士康”模式的国际学校尤为突出。这些学校作为商业化的企业,把实现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


比如,在北方某民办国际高中,50多人的学生规模,竟然同时实行四种不同的课程体系:A Level、AP、DSE、普高。这样做,可以最大化扩大生源数量。开源的同时,为了节省成本,老师们几乎每个人都要跨体系、跨年级、甚至跨学科进行教学。数学老师不仅讲授AS数学、AP微积分、DSE数学,还需要承担AP经济学的教学;而物理老师则承担了所有国际课程的物理和化学课程教学;语文、历史、政治和DSE通识等课程也由同一位老师负责。


这种大跨度的教学安排,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在真实场景中,能同时教好这些科目的教师几乎不存在!术业有专攻,一旦一位教师“什么都能讲”也就意味着“哪个都一般”。

教师在各个课程体系之间疲于奔命,教研更是无从谈起,全部都是蜻蜓点水,浅尝则之。学术建设长期原地踏步,无法在家长中建立起口碑,造成招生越来越难,只能开设更多课程体系,不断降低招生标准,最终使得学校发展陷入恶性循环。


无独有偶,东部沿海某国际部,为了完成每年100人的招生任务,大量录取入学成绩只有十几分(满分100分)的学生。此外,在心理教师面试过程中,只要学生没有严重的自杀倾向,就会被视为心理测评合格;即使学生处于心理疾病恢复期并且仍在药物控制情绪,也可以被录取。


这些学生入学后,出现上课听不懂、逃课、厌学、焦虑、抑郁、暴力、逆反、自卑、社恐等各类问题,给班主任和学校管理带来极大压力,也经常与其他同学产生冲突,而学校却要求班主任实施“稳生控流”策略,不能因此劝退或开除学生,任何学生的流失都会与教师绩效挂钩。


这对老师的工作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几个男班主任压力大到每天下班后靠抽烟喝酒排解,女老师则各种内分泌失调、中药随身携带。该校进行的一次教师心理普测显示,近70%教师存在中度抑郁或焦虑,其中30%以上为重度。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教学质量因此大打折扣,导致整个教学恶性循环。


02 压榨到绝望,男女教师苦不堪言


笔者总结了各地教师朋友对“富士康式压榨”的吐槽。


首先,工作时间长。某国际学校的上班时间是早上8点到晚上6点,虽然中午有两小时休息时间,但除去吃饭,许多老师需要利用中午时间处理遗留工作,变相导致上班时间延长。如果再计入早读和晚自习时间,教师每天在校时间会超过12小时。


其次,假期缩水。南方某校国际部的老师透露,学期中的所有节假日均需按照法定节假日进行调休补课;寒假仅20天,暑假一个月。而班主任和升学指导老师在暑假还要值班“支持招生”。此外,一旦学校开设“寒假研学”或“夏令营”,带队的教师基本上就失去了寒暑假。即使有补贴,老师们也不愿承担带队工作,因为宝贵的寒暑假真的是老师们“用来续命的”。


有几位老师不约而同提到一个有趣且隐性的现象。在一些民办国际化学校,很难见到四十多岁且孩子已到上学年龄的教师。与公立体系相比,国际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要年轻得多。这是为什么?有家庭和孩子的教师无法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他们几乎完全失去了个人时间。只有年轻单身教师才能在体力、精力和时间上满足工作要求。因此,留在这些学校的教职人员大多是年轻单身教师。只有没对象,没家庭、没子女、没住处最适合在这里工作。


03 封闭的校园,教师沦为“大厂社畜”


“富士康”在其园区内为40万员工提供全面的工作、生活、文体等服务,形成了一座功能齐全的“城中城”。在封闭的环境中,员工的吃、穿、住、行全部由企业统一管理。类似的,很多大型学校及其所在的“教育园区”也和“富士康”有着相似特性。除了寒暑假,老师们平日里在食堂用餐,穿学校配发的制服,住在教师公寓,每天在不同教学楼之间穿梭,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小社会。


在“富士康”,工人的个人自由受到极大限制。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和封闭的生活环境,容易导致心理压力和极端情绪。尽管公司提供各种设施,但工人缺乏与外界的正常社交,生活单调乏味。管理层的严密控制,让工人感觉自己只是机械化生产线上的一个部件,个人价值难以得到体现。跳楼事件频发让“富士康”成为血泪工厂的代名词。


同样,在大规模学校或教育园,教师们的生活也面临类似问题。统一的食堂餐饮和制服穿戴限制了个人表达空间;单调的生活节奏和高压的工作环境影响了教师们的身心健康;封闭的环境使得教师与家庭及社会的联系逐渐疏远,这种疏离感加剧了他们的孤立和压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和封闭的工作环境,使得教师们缺乏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联系。


这种封闭校园的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但以牺牲人的基本尊严为代价。从人性的角度,从人的尊严和权利的角度,从人的生命价值的角度来看,这种效率不仅不是优势,反而是缺陷。


04 “加班囤积”,教师收入与血汗不成正比


“富士康”工厂同一岗位的工资差别很大,给工人一种假象:多劳可以多得。只要肯加班,收入就翻番。然而,实际情况是,富士康实行“加班囤积”机制:所有工人入职时都拿最低工资。大家都希望通过加班多赚钱,但只有最自律、灵巧、顺从的工人才能被选中加班。管理层将加班从强制变成激励,结果是只有少数工人拿到较高工资,大多数人的工资仍在低收入水平。


笔者的几个教师朋友在不同的学校里受到“加班囤积”的伤害。


在A学校,一位教师入职时被告知每周20节课,这样他可以拿到可观的课时费,于是他接受了较低的基本工资。然而开学后,他发现实际只有12节课,收入大幅降低。校长此时“善意”地建议他通过额外兼职增加收入,比如担任课程协调员、德育干事、教务员等,每个岗位津贴几百到一千不等,但这些工作的实际工作量远超津贴对应的合理范围。


B学校设置“专职班主任”岗位,班主任不上课也不获得课时费,工资待遇低。唯一增加收入的途径是管理晚自习,每周一至周四晚上及周日返校,共计五个晚自习,每个晚自习可获得200元补贴。因此,许多班主任不得不承担三个以上晚自习班,通过额外工作时间提升收入。学校则将这一措施称之为“班主任福利”。


C学校在周末为学生开设兴趣班,由本校教师承担教学,每节课报酬200元,每次课程为两节。住校的年轻教师为了增加收入,不惜牺牲周末。一些教师甚至连续一个月无休,身体状况达到极限,有教师在一个课程周期结束后甚至需要去医院输液。


在“加班囤积”的困境中,老师们被迫通过大量额外工作弥补收入不足,牺牲个人时间和健康,换取微薄的工资回报。


结语


“富士康模式”在教育领域的蔓延,对教师和办学都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反思这种模式的弊端,倡导更加人性化和可持续的教育管理方式。只有在尊重和保障教师权益的基础上,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教学质量才能真正提升。


作者 | Sage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