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中外合作办学“塌房”不断,“倒闭潮”流言背后却潜伏新机遇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Andy | 发布时间: 2025-01-09 | 159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日,又一所中美合办校或将停止招生的消息冲上热搜,引发人们对于中外合作办学前景的担忧。“塌房”不断,是不是“倒闭潮”正在到来?2025年正值《中外合作办学暂行条例》颁布30年之际,暴雷事件触动着国际教育界的心弦。当我们重新审视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未来却发现,从2021年底到2024年底,3年新增超过150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依旧活跃兴旺持续增长。站在30年历史节点,一起理性审视真相。


01 从30年中外合作办学“极简史”理性反观现状



广义来看,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年前的教会大学,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到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逐步开放教育领域,允许外国教育大学或教育机构与中国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1986年,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联合成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成为中国大陆第一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1994年,作为国内第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筹备合作办学项目。同年,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成立,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合作创办并充分享有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的国际化商学院。


1995年1月,国家教委发布《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明确中外合作办学的设置要求、登记注册流程、运行和监督等相关规定。自此,中外合作办学由早期探索阶段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开始施行,鼓励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与外国知名的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办学,随后中外合作办学进入快速增长期,多所知名中外合办大学,如宁诺、上纽大、昆杜、西浦等纷纷开启筹备建校。截至2003年9月底,各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达712家,比1995年增加了10倍多,覆盖了大陆的28个省市。合作类型主要为学历教育,办学层次以本科、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办学专业以工商管理类最多,其次为外语、信息技术、经济和教育等。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迎来第一次修订,自2014年起,教育部开始定期公示审批名单、评估结果等信息,并通过多种渠道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而这也标志着中外合作办学不再一味追求数量增长,转而进入质量提升与品牌建设阶段。截至2018年6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以上机构和项目共1090个。


到2018年7月,教育部官网发布消息,依法终止234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这成为加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信号。截至2021年底,全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举办的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2356个,其中本科以上层次机构和项目1340个,专科层次机构和项目1016个;合作对象涉及39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所境外高校,900多所中方(内地)高校。


到2024年底,全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500多个,其中本科以上办学机构和项目超过1500个。且自2018年9月以来,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和举办的本科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473个,包括2所合作大学,119个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352个项目,涉及境内346所高校与境外34个国家和地区的420所高校。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培养的毕业生已有200多万人;在校生规模共约76万人。


02 教育机构VS高校项目,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知多少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外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


从《办法》给出的定义可以看出,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必须同时包含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国教育机构和外国教育机构,招生对象一般是中国公民,教学地点位于中国境内,且需经过相关行政部门审批通过。在办学层次上,中外合作办学层级涉及高中、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而从数量占比上看,高等专科和本科阶段占比最高,两者合计占比近八成。


按照办学模式不同,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这一大类还可以按照是否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进一步细分:


具备法人资格即为一般意义上独立大学,包括上文中提到的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上纽大等7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4所内地与港澳台合作办学机构;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一般是设在合作的国内大学里的二级学院,不具备独立高考招生资格,招生计划纳入校内总体计划参与高考招生。


第二类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类一般是国内大学在某一学科或某个专业与外方院校开展合作,作为目前最为广泛的中外办学合作形式,还可细分为本科教育项目学士学位教育项目,本科教育项目是国内高考计划内招生的本科专业,毕业后可获得教育部承认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学士学位教育项目则属于自主招生,不属于国内学历教育,不参与高考计划内招生。


03 接连暴雷背后,中外合作办学的未来是堪忧还是利好?


回到近期热点,暴雷受事件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甚至出现唱衰之音。


根据顶思研究此前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数据统计,中美合作的办学机构和项目数为450个,占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总数的比例为18%,居各国之首,其次则为英国澳大利亚,各占比15%和14%。而从办学层次来看,中美合作的机构和项目中占比最高的为本科,达55%,其次为高等专科,占比为30%。结合当下的中美关系,网上的各种担忧也的确事出有因。


不过从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来看,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仍在稳步增长。数量上来看,从2021年到2024年的3年时间内,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从2356个增长到2500+,本科及以上机构和项目从1340增长到1500+。


另一方面,从近两年批复以及开学的新机构来看,我们也能看到很多新变化。以顶思收集整理的16家新开机构为例,和之前的机构有所不同,新开机构仅2家的外方合作者为美国大学,英国、俄罗斯、新西兰以及欧洲多国院校也频频出现在名单中。


此外,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成都、苏州、宁波等地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热门城市,而山东的临沂、河南的焦作、广东的湛江等非省会二三线城市也迎来新机构落地,地处西部的兰州迎来了甘肃省高等教育领域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为当地提升国际化教育水平,开拓多元化升学打开新路


结语


作为中美两国顶尖大学合作创办的国际化学院,上交密院以及此前天津大学佐治亚的事件不仅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教育合作领域的影响,也揭示了中外合作办学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面临的风险。但结合30年的历史与数据,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趋势而言,未来仍机遇无限。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升学需求的变化,中外合作办学将继续向着更高水平、更广范围的方向发展。


作者 | 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