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DeepSeek开启“AI国产化”,“AI教师”将主宰课堂:拿什么保护教育的人性温度?
来源:顶思公众号 | 作者:段凯耀 | 发布时间: 2025-02-07 | 163 次浏览 | 分享到:


最近,名为DeepSeek的国产AI团队横空出世,从众多大厂与国际巨头环伺的环境中杀出,不仅在全球收获了惊人的用户量,更赢得硅谷众多资深从业者的赞誉。为什么“年轻化、本土化”的姿态在算力与资源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创造出高度的技术突破?背后折射出年轻一代对于未来的全新思考和行动。与DeepSeek热潮相呼应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Unbound Academy的激进尝试:他们让AI全面接管课堂,把教师请到幕后,只在情感支持和个别辅导环节出现。“AI教师”模式表面上代表教育进化:孩子短短两小时就能在算法“指挥”下完成学习并快速反馈纠错。但随之而来的疑问在于,AI在教育中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教育的人性与温度,师生的灵魂对话将如何延续?


01 AI教师与教师,“快思维”VS“慢思维”


我们过去常把“技术”理解为方便快捷的外部手段。可在当下AI深度渗透各行各业的时代,AI早已不仅是“工具”,而是一种与人类思维及社会系统共同生长的“新型智能”。它可以在数秒之间完成原本需要人类花大量时间才能梳理的知识脉络,也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轨迹不断自我迭代,提供更多元化的生成方案。换言之,AI不再只是“替代”老师批改作业或提供练习题那么简单,它已经在底层塑造我们理解知识的方式、反馈学生的模式,乃至改变课堂中“谁指引谁”的关系。


这背后暗含的是对“认知”本身的再定义。哈佛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快思维”“慢思维”理论,或许给了我们审视AI在教育中地位的一个切口:AI擅长的是“快思维”层面的统计与即时分析,让信息分发、难点聚焦都实现效率飞跃;但教育的另一面,还需要“慢思维”的深入探究和延展创造力——这是人类从错误中反复打磨、在思维碰撞和情感互动里才能逐渐生长的部分。


当Unbound Academy把大量的教学交给AI时,学生确实能得到更密集、更迅速的“精准补习”。然而,如果课堂里长时间由算法掌握主导,孩子或许会逐渐习惯于“我只要听指令、马上做题、即时得到正确答案”的流线式流程。他们对“为什么对、为什么错”的追问就容易被压缩,对跨学科整合或发散思考的需求也被忽略。特别是那些思维并非循规蹈矩的“非典型”孩子,如果一直没能得到适当的激励,可能渐渐放弃了对问题深层次的好奇或更具创造力的尝试。


02 师生灵魂对话如何延续?教育“催化剂”而非“终结者”


然而,更深层的隐忧在于,AI“教师”并非只是在模拟人类教师的“教”,它还在重构学习与思考的场景。学生面前的AI不只是一台机器,而是一种随时响应、无形渗透的“智能存在”,它在对话中记录、分析、引导,甚至通过算法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再学习”,不断升级自身的干预策略。这样一来,课堂不仅仅是“人”在使用AI工具,而是人与AI共同决定着知识该怎样被吸收、被衡量、被呈现。这就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当AI开始深度介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环节,教师的作用会不会渐渐被“降级”,师生之间的灵魂对话又将如何延续?


有人会说,AI能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对学生的内在激发、情感陪伴。这样的愿景当然令人向往,但在实践中不见得自动成立。如果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流程”都由AI运转,老师被分配的角色很可能是补位式的“客服”或“心理辅导员”,在学业路径上对学生进行有一搭没一搭的指导,而学生与教师之间高强度、高频率、深度的互动就会被架空。久而久之,这不仅会动摇学校的教育主体地位,更可能让教育的“温度”与“人性”退居二线。


在资本和市场推波助澜下,AI与项目制学习、财商训练等形态结合,看上去能培育一批“未来型人才”;然而,高昂的时间与金钱投入是否会加剧教育不公平?社会中那些原本就资源有限的孩子,能否真正享受同样的AI赋能?当教育被推向“谁能付得起,就能获得更多个性化和前沿机会”的境地,原本用来弥补差距的技术,反而可能使“数字鸿沟”愈发明显。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自律和自驱力问题上,AI加持的课堂更像是一把双刃剑。自律、自驱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而是需要在人与人实际的磨合与互动中,一点一点建立起来。少数意志坚韧、好奇心旺盛的孩子,也许能在AI模式中如鱼得水;但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缺少了面对面的人文引导,只有冷冰冰的算法与刷不完的题目,往往会在一开始就意兴阑珊。最终能留在“AI课堂”里学得欢快的,也许依然是那批原本就足够自律、家庭资源也更丰富的孩子,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难题”。


AI因此在教育里所引发的争议,并不是“用或不用”的简单选择,而是如何让AI成为与人类协同演化的“新生伙伴”,从学习理念、评价体系、课程设计到家庭、社会的多方协作中,真正实现“共同进化”。如果我们只把它当作效率手段,那么久而久之,效率会抹平个体间的差异,也容易在无意中放大不平等;但如果我们能在教学设计上主动为AI和人类留出互补的“生态位”,让孩子既能在算法支持下获得基础知识的稳固,又能在老师与同伴的讨论、项目实践中锻炼批判性思维和情感交流,那么AI便会成为教育的“催化剂”,而非“终结者”。


03 “AI教师”接管课堂是对教育本质与未来的拷问


回到DeepSeek的崛起,之所以令人振奋,是因为其团队并非只是构建了一个满足既定需求的“工具”,而是在不断探索如何与更广大、更开放的生态融为一体,勇于打破所谓“大厂垄断”的先入观。对教育来说,这恰恰也是我们该怀揣的态度:让AI不是单纯替我们做题、给分,而是与我们一起,去发现更多未知、催生更多创意。老师的身份也不应只是“辅助者”,而是与AI协同合作的“设计者”和“导航者”,一起为孩子们创造更有深度、更具想象力的学习旅程。


在这个AI浪潮高涨的时代,如果我们仍固守“AI就是一个更聪明的工具”的旧观念,可能会错失与其共生共创的契机。而若我们贸然将教育的主体性拱手相让,也有可能把原本的师生互动变得浅薄刻板。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审视AI背后更深层的智能属性,承认它对人类认知方式和社会结构带来的系统性冲击,并在教育的思维框架和实践路径上,为人与AI预留双向生长的可能。唯有这样,才能让AI既带来便捷与效率,也让孩子保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温暖的人性光辉。


教育不应是烧毁“慢思维”的大火,更不必放弃求索心灵与思维边界的可能。AI不会自动替代人类,也不会自动让人成为“流水线”上的零件;真正决定结局的,是我们对“人与AI共生”的认知与实践。从这个意义上看,“AI教师”接管课堂,既是一场华丽冒险,也是对教育本质与未来的一次深刻拷问。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赞歌或批判,而是对“AI+教育”进行更深层次、更贴近本质的追问与创造。


作者 | 段凯耀,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STEM专委会学术委员会成员,芝加哥大学“杰出教育者”奖得主,现供职于重庆常春藤教育集团

图源 | 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