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五年,作为顶流国际学校UWC常熟的“姊妹校”,常熟世华学校(CWA)自主培养了两届高中毕业生,交出亮眼成绩单:剑桥大学、香港大学、帝国理工......而这些赢得世界名校录取的学子有着极具辨识度的画像——找到自我的追梦者。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学习运动科学;在肯尼亚老师影响下,在纽约大学学习生物与环境科学;不盲目追求排名,义无反顾选择文理学院学戏剧......他们自带世华“基因”——探究精神、创新能力、多元视角、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走向世界。而学校独特的“教育基因”如何炼就?
01 顶流UWC常熟的“姊妹校”,最懂“轻精英家庭”
优质国际学校的到来足以激活一座城市的教育升级。在苏州常熟昆承湖附近,不得不提两所国际学校:常熟UWC学校和常熟世华学校。常熟UWC的创办在中外教育界传为佳话。一批UWC校友满怀对教育的热忱,带领学校在短短数年间成长为江浙沪乃至国内顶流。UWC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中国家庭追捧。为了让更多学子受益于UWC极具挑战性且终身受益的教育,常熟UWC的创办团队于2019年再次出发,精心打造了CWA世华学校,旨在满足更多中国学生和家庭的需求,提供面向未来、融贯东西的国际教育体验。CWA世华与UWC常熟是“姊妹校”,共同打造“UWC+”教育创新岛。
回望过去五年办学路,世华学校对于办学使命日益清晰和坚定,即“三让准则”——
-让IB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IB课程是国际教育中的主流课程,因全人教育理念及对思辩能力的培养广受赞誉。但其学术挑战性使其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却小众”的课程,面对IB课程的“高门槛、高压力”,许多中国家庭望而却步。正在修读IB课程,很可能出现“IB不适应症”。因此,世华学校直击痛点,通过分阶段、结构化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术韧性,让IB不再是“少数人的游戏”。
-让学生在国际议题中展现中国视角
国际教育在中国发展三十余年,仍然存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割裂。许多国际化学校盲目追求“全盘西化”,导致学生文化身份模糊;而传统学校又缺乏全球视野的浸润。世华以“中国根基,全球担当”为锚点,在初中阶段强化国家课程的深度,比如语文、历史等科目的本土化项目制学习,在高中阶段通过IBDP+“UWC+创新岛”实践,让学生在国际议题中展现中国视角。
-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在留学竞争加剧的当下,不少学校沦为“标化工厂”,以牺牲学生幸福感换取升学数据。世华学校坚持“成长比成绩更优先”,通过导师制、心理健康支持系统与个性化发展账户,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本质。
有人曾质疑世华学校是不是UWC的“备胎校”?实则不然,二者共同构成UWC+教育生态,各自承担不同的教育使命,形成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世华学校学费仅为常熟UWC的2/3,共享师资网络与创新基因,为需要适度引导的中国学生提供循序渐进的支持,比传统的国际学校更懂中国学习者,比本土学校更具全球资源,是面对“轻精英家庭”的优质教育选择。
世华学校如同一座桥梁,将IB全人教育理念与中国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条兼具国际化视野与本土文化底蕴的成长路径。
02 不盲从大学排名,义无反顾选择小众专业,追逐热爱
世华一直以来的育人目标是培养“中国根基,全球担当”的未来世界创变者,从世华走向世界,在身份认同中成为国际社群的建设者。
世华的创校生之一,目前正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就读运动科学的Tom同学选择了颇为小众的专业,令很多人费解。入校后,他发现,在4万多人的大校园里,只有140余人选择该专业,其中只有2位中国学生。从高中到大学,他周围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声音,家长、同学和老师纷纷建议他选择更大众化的专业,如生物或医疗,又或是体育传媒等,他们认为这些专业更有职业前景。
而Tom力排众议,做出了坚定选择。一方面是热爱。虽然有各种兴趣,Tom最钟爱的还是运动,他从小喜欢踢足球,坚持十多年。另一方面,谈到“发展前景”,他认为运动科学不仅与运动员相关,也与普通人相关。比如,作为业余爱好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时,需要正确的指导。随着社会发展,这个领域的服务会有大量提升。这是一个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的行业,蕴藏诸多机会。
在世华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他的选择有迹可循。IB独特的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能帮助学生不断探索自我。比如,TOK课程要求学生从哲学角度探索自我和世界。反思(reflection)也是IB各个课程和项目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对自己工作过程和结果深刻反思,从而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估。此外,主观能动性(initiative)也是IB课程强调的,即主动探索和发掘自己的兴趣。Tom分享了一个例子:“在IBDP学习过程中,老师会问大家关于研究课题的问题,比如选择某个题目作为研究重点的原因。这时,大家需要向老师说明为何选择这个课题,以及个人经历和兴趣如何影响其选择。”这种深入的探索帮助Tom找到自己的初心并坚定了对运动科学的热爱。
“鼓励追梦”是世华的精神内核之一。“大胆去做”的决心彰显世华师生在追梦路上的纯粹与坚韧。而世华学校成为他们披荆斩棘路上的铺路者,引路人。
03 解决学生的“IB不适应症”,特立独行与奔赴梦想兼顾
世华学校依托常熟UWC的丰富经验,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课程教学、课外活动、升学指导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学校为11-12年级学生提供两年制的国际文凭预科课程(IBDP),并针对中国学习者重新设计了更适配的结构化IB课程与全人支持的体系,为10年级学生提供一年制的基石课程(FP),从语言能力、学科知识、学习方法、课外活动、视野情怀等方面实现与IBDP课程的有效衔接,为IBDP阶段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依托世华学校初高中6年一贯制学校的优势,在9年级设置了初高桥梁课程,让学生进得去高标准的国际高中,并且能够适应国际课程。
世华的FP课程基于IBDP框架和目标进行设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强化英语能力、提升学科知识,为顺利进入IBDP阶段做好准备。
今年拿到纽约大学生物与环境科学专业录取的Maryline同学初入世华时,有“死记硬背”的习惯,常因为背到知识点得到高分沾沾自喜。在一次家长会上,来自新加坡的地理老师“一语点醒梦中人”。他说,“世界上有'de jure'和 'de facto',没有绝对的对错,事物的好坏也只是不同人的立场和视角不同,如果只是背下答案,而没有去理解本质,那这样的学习只会成为负担。”这或许是Maryline在世华学到的第一课。
在进入DP学习后,Maryline发现所选科目English A比较吃力。和校长及导师沟通后,她决定从English A转向English B。“这次调整让我明白,盲目追求难度不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包容的环境教会我‘管理能量’比‘管理时间’:允许自己休息,找到让自己恢复能量的方式,反而让我在科研和考试中走得更远。”Maryline说。而这些学术技巧、文化适应等内容自FP阶段起就不断强化。
在世华圆梦斯沃斯莫尔学院戏剧专业的Bena在心中有一个“戏剧”小火苗,在FP阶段,Bena有了更多接触戏剧的机会,尤其在与外教的戏剧互动中,她积极表达对戏剧的热情,老师也给予了她充足的自由和探索空间。“最开始,老师给了我表演的机会,后来,我对剧本产生了许多新想法,老师鼓励我按照自己的思路尝试。今年,他还帮我一起合作导演了话剧。”Bena回忆,在世华学校,从角色扮演到剧本创作,再到导演话剧,每一步都让她离自己的戏剧梦更近。
04 打造艺术特色,挖掘“潜力艺术家”
实际上,Bena并非一开始就在戏剧有天赋,从最初喜欢到热爱,再到主动学习和不断积累,她逐渐找到了自己在戏剧艺术中的感悟。她回忆,最初接触戏剧,只是抱着好玩的心态,直到她进入世华学校,戏剧才真正成为了她专注的方向。
在世华学校,艺术作为IB课程体系中的六大学科组之一,扮演着培养学生多元视野与激发创造力的角色。其中,戏剧艺术课程通过话剧创作、舞台表演、报告撰写以及成果展示等多维度学习路径,系统性地深化学生对戏剧艺术理论的认知与情感体验。此课程强化学生的戏剧文本分析能力与舞台导演技巧,还注重在表演艺术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团队协作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
Bena提到,戏剧对她的成长帮助显著,尤其是在沟通和团队合作方面。“通过戏剧,我学会了如何与人合作,尤其在意见不合时找到解决办法。”她认为,参与剧本创作和导演的过程培养了她更多的独立性,也成为她大学申请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虽然Bena选择了戏剧专业,但她对大学生活的规划远不止于此。她对文学、哲学、人类学等也充满兴趣,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充满渴望:“大学里,我希望能接触真实的剧院;毕业后,我还想创办剧团。”希望通过戏剧传递情感与思想。
除此之外,视觉艺术课程也能够让大家大放异彩。该课程广泛涵盖绘画、雕塑、摄影、版画艺术及服装设计等多元化表现形式,旨在培养学生以视觉媒介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
世华历届视觉艺术毕业生们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学术与艺术成就。他们凭借出色的作品集和才华横溢的表现,成功获得了帕森斯设计学院、伦敦艺术大学、普瑞特艺术学院等世界知名艺术院校的青睐,收获了心仪的offer,部分学生还荣获了奖学金,为他们未来在艺术领域的深造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05 STEM课程打造创新能手,体验跨学科的奇妙
用跨学科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着眼点,世华学校打造的STEM特色课程通过“接触-关心-探究”的路径,激发和鼓励学生找到感兴趣的话题,深入探索和研究,发展别具一格的个人项目,并获得专业导师辅导,既满足IBDP课程要求,又为专业和职业方向打下扎实基础。
关心全球的起点是关心身边,STEM的学习项目很多是就地取材,看似“样貌平平”,实际“暗藏玄机”。比如,在为期6-7周的昆承湖水质研究项目中,学生深入参与了水质采样、分析与处理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实地采样和实验,学生提升科学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实验阶段,学生分组前往昆承湖进行水质采样,参考水质评估标准,对采样水的污染程度进行定量分析。到这里,项目远没有结束,在接下来的理论课上,老师向同学介绍污染水的处理方法,并引导学生设计简易的水处理器。在水处理器制作过程中,老师没有给出统一标准,因此每组在选择材料及用量时的方案各不相同,学生也充分发挥探究和创新精神,跳出老师给出的参考材料,力求做出效果更好的水处理装置。
STEM老师说,“大家基于理论知识设计了水处理装置,上层用于过滤大颗粒,下层用于过滤小颗粒。但是,在初步制作完成后,我们也遇到了问题,发现有些材料会漏出,因此,及时加入一层额外的过滤材料,最后整个过滤系统的稳定性和效果很好。”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寻找方案、解决问题,在一次次试错中成长,不给自己设限,掌握跨学科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培养面对问题时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精神,这是STEM教育目的最真实的体现。
06 迭代世华教育基因,“三让原则”无处不在
从亦步亦趋到自成体系,世华学校仅用五年时间。“创新驱动”基因始终根植在校内。学校未来将紧紧围绕“三让原则”,更新迭代世华教育——
在初中阶段探索研发IB预备能力指标体系,将批判性思维、跨文化沟通等抽象目标转化为可量化的素养提升路径,在高中阶段推出“动态IB组合”,允许学生根据优势领域制定课程权重,比如,理科生强化科学组+EE科研;人文生侧重语言+TOK哲学思维。与常熟UWC携手,持续合作与共享全球优质合作资源,并为教师专业发展持续助力。
扩大“UWC+创新岛”规模,引入更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课题,例如与本地政府合作“江南水乡生态修复计划”,让学生用IB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创建世华的校友网络,并助力他们毕业后进入“UWC+创新岛”创业及实践社会责任,形成教育闭环。
展望未来,世华中方校长徐冷吉女士表示,学校将始终坚持IB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唯“名校录取率”——让每一个普通中国学生都有机会通过IB教育实现自我超越。她相信,当学生既能扎根脚下的土地,又能拥抱世界的纷繁;既能在学术挑战中站稳脚跟,又能在心灵成长中找到坐标,教育才能真正赋能他们成为“中国创变者,全球共建者”。
作者丨Lyra
运营丨An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