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藤校放榜尾声激起“两大派系”论战:“就业VS兴趣”靠谁能改命?
来源: | 作者:Andy | 发布时间: 2025-04-02 | 65 次浏览 | 分享到:

实力歌手周深最初在乌克兰学牙科,“音乐诗人”李健的大学专业是清华电子工程,电影《哪吒》导演饺子毕业于医学院……面对大学专业的选择,是基于就业前景还是个人兴趣,似乎成了国际教育界无解的争辩。追随市场脚步选“前途光明”的热门专业,确保就业无忧?还是听从内心,投身热爱的领域,即使前路未知也勇敢追梦?在美本放榜接近尾声之际,“两大派系”的激辩备受关注——


有个网络名梗称“不想当厨子的裁缝不是好司机”,看似荒诞背后却是关于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的深层问题。“厨子”代表兴趣,“裁缝”则是职业,三种不同身份形成的逻辑混乱的关系链,在某种程度上暗合当下国际教育升学过程中兴趣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多元文化熏陶下,可以探索和培养诸多兴趣。随着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和生涯规划的逐步精细化,学生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但当兴趣和职业大相径庭,怎么才能兼顾天平两端?

3月22日顶思在深圳举办的ISCS2025第十届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峰会上,多位行业精英展开辩论,给了我们诸多启示与思考。正方代表分别是海嘉国际双语学校校区大学升学指导主任/天津校区校长张航天;长沙玮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升学指导连奕;成都天府中学升学指导总监范薇。他们均认为坚持“兴趣导向”是成功升学和未来发展的关键。反方代表则是广州外国语学校AP/AL国际课程升学主任王敬宝;HEC哈斯教育创始人教育自媒体“至尊宝和孙悟空”作者曹强;集思未来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颜盛。他们坚持从“就业导向”开展升学规划。


01 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内驱力,创造价值和幸福感





作为辩论正方,张航天等三位辩手支持的观点是兴趣导向在专业选择中更重要。在立论环节,正方提出论据主要为——

首先,兴趣是最重要的内驱⼒,内驱力可以将个人爱好转化为擅⻓,助⼒学⽣在职业领域更好的发展。

第二,兴趣可以创造个⼈与社会价值:不仅体现在个⼈收⼊和成就感,也体现在社会贡献层⾯。

第三,兴趣导向能带来更好的⼯作体验,让学⽣在学习和⼯作中有更多幸福感。

以乔布斯、马斯克、比尔·盖茨等硅谷传奇人物为例,在众多科技大佬早年经历中,即对电子学、计算机、设计等领域有浓厚兴趣,在踏入大学前,他们便通过不同方式获取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提前开启在科技领域的创业之旅,比如比尔·盖茨在湖畔中学就读期间,成立了“逻辑仿真公司”,为其他公司编写程序;马斯克在10岁开始学编程,13岁开发游戏,因此赚到第一桶金。

另一方面,相较于就业导向过于看重不断变化的政策和经济趋势和投资回报,而忽视了个人匹配和个人体验,兴趣导向则倾向于基于学生兴趣培养改变世界和推动⽂明进步的拔尖人才。


02 当下就业导向兼容性强,需要先生存后发展





作为本场辩论的反方,王敬宝等三位嘉宾认为,就业导向在专业选择中更重要,作为立论论据,反方认为——

从学生个人发展来看,就业导向的兼容性强,能获得面包和理想的分阶实现。即先保障⽣存能⼒,再追求更⾼价值。

从家庭层面来看,国际升学高成本⾼投入,就业导向提升孩⼦在发达国家扎根概率,避免投资浪费。

从学校办学层⾯来说,学校需要兼顾家庭投资回报、国家⼈才战略需求,合理推荐专业。

在升学指导的工作实践中,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某些学生在升学过程中,兴趣方向不断变化,高中三年里,在人文类或STEM类课程中摇摆不定,导致其在申请过程中,文书和各项材料的准备难以找到突出点,最终和梦校失之交臂。

另一方面,在升学规划中,还会出现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竞争环境背离的情况。比如,留学预算有限,学生更应该基于就业情况决定专业选择,从而能更快地为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提供物质条件。此外,在升导老师的实践中还会出现一位学生可能兴趣专业竞争过于激烈,无法通过兴趣专业录取顶尖名校,也面临着要放弃兴趣方向,考虑就业导向从而顺利上岸头部名校。


03 探索平衡之道:兴趣与就业能否和谐共生?


“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现实不是童话,稳定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才是硬道理!”

尽管现场辩论双方各执己见,各有立场,似乎二者很难兼顾,但在现实里,就业和兴趣并非水火不容,二者也不存在绝对输赢。这其中,真正的智慧在于找到就业与兴趣之间的平衡点。有人可能先以兴趣为舟,探索自我,再适时调整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也有人可能从实用出发,却在专业学习中意外发现真正的热爱。关键在于,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勇于尝试,因为人生的精彩往往在于那些意料之外的转折。

回到前文例证,诸如乔布斯、马斯克、比尔·盖茨、扎克伯格等硅谷精英,他们在大学专业选择中,几乎都选择了经济法律这些人文学科,但大学期间,他们同样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相关领域的课程,比如乔布斯在大学辍学后旁听书法和字体设计课程,最后设计出大名鼎鼎的Helvetica字体;马斯克在大学期间深入关注互联网、清洁能源、太空这三个影响人类未来发展的领域,并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和应用物理博士课程。

从这些名人案例中也能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人生不是线性的,可能最初大家面对的都是兴趣≠专业≠就业,关键就在于不同节点的投入与努力,实现既能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也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转而到当下的升学规划中来看,在专业选择时,我们可以尝试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比如,选择一个既符合自己兴趣又具有良好就业前景的专业;或者先选择一个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为未来的职业转型打下基础。

学生在制定升学规划时,不妨参照下列步骤:

深入了解相关专业

在决定之前,深入了解所选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行业发展趋势等。不要仅凭表面印象或他人建议就盲目做出决定。

全面自我评估

通过职业测评工具或咨询专业人士,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特点和价值观,从而做出更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选择。

坚定持续学习

无论选择哪个专业,都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适时灵活调整

人生充满变数,专业选择也并非一蹴而就。如果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或职业规划有所变化,不妨及时调整方向,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结语

ISCS2025第十届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峰会上的这场激辩告诉我们,就业导向和兴趣导向在升学专业选择中各有优劣。关键在于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同时洞察外部环境变化,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无论选择何种路径,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不断学习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无论基于现实考量,坚持就业导向,还是追寻内心互换,选择兴趣导向,最重要的是认清和理解自己真正需求与愿望,专业选择只是人生旅程的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