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精准解析三角函数,秒批作文语法错误,甚至能根据大数据预测学生的学习短板,当下,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AI课堂、机器人教师、AI颠覆传统教学,教育正在空前被科技所影响,教师也从未像当下这样担忧。当AI全面渗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教师该何去何从?他们能守住什么,又如何应对挑战?
01 AI“魔法师”来了,传统课堂正在被全面重构
当AI将《醉翁亭记》转化为连环画,用艺术诠释文章意境;当孩子们和AI展开“人机辩论”,观察AI实时生成的反驳观点;当AI系统轻松诊断数百个知识点,实现作业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教师们开始发觉,AI正在打破传统教育的边界。
有人提出当答案只有“一键之遥”时,孩子们还能卷什么?有人则追问AI时代,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本期,我们与两位全球知名教育专家聊起了“当AI如影随形,教师该如何守护人类的独特价值”,一位是拥有三十年教学与学校领导经验的教育顾问Tom Sherrington,另一位则是曾与全球数百所国际学校领导合作的教育教练Shane Leaning。
Tom Sherrington
作家、教育顾问
拥有30年的物理和数学教学及学校管理经验,与数百所学校和学院合作,为全球各地的学校提供持续专业发展培训和咨询支持。
他撰写了广受欢迎的博客teacherhead.com,并著有The Learning Rainforest和畅销书Rosenshine’s Principles in Action等
Shane Leaning
机构教练、全球教育领袖频道播客主播
在教育领域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与全球众多国际学校合作,通过定制化的教练培训和工作坊,提升领导力和组织水平。
结合多年教学、管理经验,Tom发现,从欧美到亚洲,几乎全球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相似的难题: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在此基础上教学?如何确保学生在课堂积极参与、思考与练习?如何评估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新知?
在班级授课制下实现因材施教一直是一线教学的痛点。然而,随着AI工具的高速发展,智能教学系统正在对传统课堂进行重构。个性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现实。AI 驱动的自适应学习系统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实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打破传统 “一刀切” 的教学模式。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学习时长等数据,系统可精准为这位学生推送个性化习题,甚至预测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同时,智能辅导也规模化地得到普及。AI 答疑工具为学生提供 7×24 小时的即时反馈,不仅解决了师资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言学习领域,AI口语教练通过语音识别和纠错技术,让全球学习者都能获得近乎母语者的练习机会。
不仅如此,AI还能帮助建立多维的评估体系。众所周知,传统考试侧重知识记忆,而 AI 评估工具能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核心素养。一些大学已经尝试用 AI 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项目协作能力,构建更立体的评价模型。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承认,AI仿佛已经势不可挡地成为教育教学的“魔法师”。
02 对人类尚未开拓的空间,AI也捉襟见肘
当AI似乎全方位地“接管”教学任务,教师也遭遇了令人心惊的质问:谁更能上好一堂课?教师是否进入濒危职业名单?学校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
对此,Tom和Shane表示,尽管AI强大无比,但大量的事实证明,AI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但它始终无法动摇教师在培养学生复杂思维上的核心地位,算法能够模拟出五花八门的解题路径,却无法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创造性重构问题的能力。AI储存的是人类海量的已有知识,但对人类尚未开拓的空间,AI则显得捉襟见肘。在启发思考和智慧引导上,教师们对学生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Tom还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而学校教学的体验本身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动、情感交流的社会化学习过程。Shane表示,尽管不同文化、背景的学校差异很大,但面对挑战时,通常可以归为三大类问题,一是战略问题,如设法成功实施新举措;二是人员问题,如与团队成员或家长之间的困难沟通;三是文化问题,特别是在国际学校的环境中,多元文化背景势必带来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社会的认知。
最近,一位妈妈让哭闹的孩子与AI对话,借此平复孩子情绪的视频广为流传。人们不禁惊呼:人类会不会开始在感情上依赖AI?
这样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Shane自己就曾在经历困难时与AI对话获得建议来缓解压力,但他同样坚持,尽管AI可以提供短期的情感支持,但绝不能完全取代人类教师的“人性触碰”。
如今,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搜索到AI对《哈姆雷特》文本结构的精准分析,却无法指望它能引导学生思考“生存还是毁灭”的哲学问题。并非AI不懂哲学,而是它胜于理性的分析,却无法给予感性的触发。近日,“童话大王”郑渊洁承认AI创作的日益强大,认为“作家一定会被取代”,但作家麦家则表示,AI能够超越90%的写作者,但未来的“眼泪”在哪里,AI不知道,伟大的作家是知道的。而这颗“眼泪”正是人性的温度。
在Tom看来,教师的责任恰恰是创造一个人性化学习空间,将学习与情感和个人经验联系起来,让教育成为一个关于人类思想和体验的过程。因此,AI可以提供事实性的信息或理性的建议,但它缺乏真实的生活经验,无法传递情感或讲述个人经历。而教师则可以向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旅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如何用人类的思维去解读世界,为学生提供独特的视角和情感支持,这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AI无法做到的。如果学校依旧希望成为一个有归属感的人类社区,就必须保留教师的角色。
在AI时代,教师能否站稳脚跟?对此,Tom和Shane一致选择了重申教育的本质,即人的全面发展。尽管AI技术在教育中有巨大的潜力,但教育的核心应该始终以人为主,AI只能作为辅助工具,而非取代教师的角色。不管是复杂思维的训练,还是情感教育的支持,教师所给予的从来都是基于生命体验的教育,而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连接,可能就是人类无法被AI攻克的最后堡垒。
03 AI推动教师加速进化,2030年的教育什么样?
把目光投向2030年,五年后的AI将呈现怎样的形态?未来课堂又将如何变化?对此,Shane提到了“技术炒作周期”(Hype Cycle)这一概念,每当新技术出现,人们通常会经历从最初的兴奋到理性回归的过程。
在AI工具引入教育领域的初期,从业者可能会有过度乐观或恐惧的情绪,但最终人们会找到一个平衡点,逐渐摸索出哪些需要改变,哪些可以保留。今年年初,世界经合组织(OECD)发布了《塑造教育趋势2025》报告,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驱动的当下世界,人才应如何进行技能转型。其中,教师在AI时代的加速进化令人期待。
在Tom看来,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教师正越来越走向技术融合者。在未来,完全依赖虚拟现实(VR)和AI的极端场景可能并非理想的教育模式,小班制下技术作为辅助工具的互动课堂或许才是更好的解法。在Tom的设想中,在技术与教学的协作下,每个学生可能拥有一个由教师集中控制的设备,教师可以随时开关屏幕或统一管理学生的使用情况。此时,技术的作用是支持实时的自适应教学,例如,通过平台快速获取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回答数据,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但总而言之,教学过程仍然是人性化的,教师通过解释、引导和互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而技术则提供分析工具和资源支持。
不仅如此,在技术越来越唾手可得的情况下,对技术的控制和审视就愈发重要。Tom认为,当下的课堂中存在过多依赖白板、投影仪等展示工具的现象,导致学生花费太多时间盯着屏幕,而忽视了阅读与思考。在图片和视频的不断切换下,学生不停地遭受声、光、电的轰炸,课堂效果并不如预期。
在技术的加持下,教师们越发成为一个排兵布阵的领袖,他们迎来从知识传授到认知建构的角色转型,学习设计师正是教师们的崭新定位。因此,“人际沟通”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人机协作”,承担学习设计责任的前提依然是对学生、学情足够了解。
在Shane看来,随着AI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思考与决策“外包”给技术,而非深入人际互动,因此“高质量对话”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论是面对AI,还是学生、家长或是上级管理层,教师们需要学会如何在不同情境下保持自信并有效沟通,深度倾听、真正理解对方的需求与感受。同时,还要根据内容作出恰当的、有意义的反馈,并通过提问引导对话方向,激发深入思考。
不断地进化、升级不仅是AI的需求,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普遍要求。与时俱进并不容易,当下,教育者自身能力迭代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教师们必须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教育者的自我更新是一场永不停歇的修行,在“冲击-反思-进化”的逻辑下,教师的专业成长始于课堂危机的破解,在“一山放过一山拦”中,千千万万的教师正在共同探索“绝地求生”之道。
2025年4月12日,一年一度的惠灵顿教育节(中国站)将于上海惠灵顿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再度开启。
行业先锋、思想领袖与教育革新者将汇聚一堂,共同开启一场智慧碰撞、协同创新与经验共享的学术盛宴。
届时,Tom Sherrington和Shane Leaning都将作为演讲嘉宾出席活动,分享关于教师发展与教育领导力的亲身实践和前沿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