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MEDIA 
顶思传播
一线教师呐喊:以“国际教育”之名迷信英美名校,只会让更多学生沦为“做题家”
来源: | 作者:Andy | 发布时间: 2025-04-16 | 27 次浏览 | 分享到:

“我们是国际学校”“我们做的是国际课程”“孩子以后去英美名校”——这是无数家长与国际学校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听起来似乎充满世界格局、国际范儿。然而在我这位国际学校一线教师看来,当“国际化”沦为“英美升学”代名词,当整个教育系统将托福、SAT、A-level牛剑藤当作唯一目标时,所谓“国际教育”通道,已悄然变成英美文化的单向吸附带。国际化不是口音训练营,不是西式教材批发站,更不是用英语包装起来的美式模板量产工厂!它真正的起点是对这个世界复杂性、多元性和张力结构的深刻理解。而“英美”只是世界教育地图的一角,绝非全貌。“国际化”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场穿越幻觉的认知升级之旅


01 你以为你看见了世界,其实你只是“做题家”


在高中国际部,有多少孩子知道法国的高等师范系统?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瑞士的多语种思辨传统?北欧的幸福力教育模型?又有多少人只会在SAT分数与大学排名之间焦虑地跑圈?


“我以后要出国”——说得像是走出国门就自动拥有了世界坐标。可问题在于:你去哪,并不等于你能看见世界;你用哪种语言表达,并不代表你真正拥有思维自主权


举个真实的例子:


某国际学校的学生在哈佛访学,被问及“中国社会的代际结构变化”,他滔滔不绝讲了20分钟,却全是用纽约时报的语言讲中国问题,连“乡镇治理”“家庭伦理”“孝道结构”这些根本词汇都解释不清。他不是不会英语,而是没有带着自己的文明进入全球语境


国际化,不是跑到英美去复读别人讲过的问题,而是能提出自己的视角、自己的故事、自己的语言逻辑。


02 为什么容易把“国际”误解为“英美”?


因为这是一种历史路径依赖加文化焦虑的产物。在近代教育体系中,中国的现代性引入本身就是“西式模板”。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大规模出国潮,整个“走向世界”的路径基本是沿着英美这条单轨跑出来的。


同时,英美掌握语言霸权(英语)、标准权(排名)、技术权(录取系统)、传播权(教育媒体话语权),形成一个看似“开放”,实则高度同质化的系统闭环。


于是,“国际教育”就变成了“英美升学”,变成了:


用英文背美式词汇讲别人家的制度;

模仿Common App写出流水线自我;

在国际课程中只练英美议论文格式,却不会在母语中构建一个真正的模型。


这不是世界教育格局的错,而是我们太快地认同了别人的标准,却没来得及站稳自己的叙述方式


03 那些没被看见的“非英美国家”是国际教育盲区


让我们把目光拉远一点:


法国:认知结构之国


法国教育崇尚哲学、结构与批判训练。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接受系统的“问题-论证-反驳”表达训练,高中阶段每个人都要写哲学论文。


不是讲观点,而是讲结构。


你能讲得出Sartre和Camus的悖论关系,你要能在巴黎政治学院的讨论课上自如穿梭。


而反观很多“国际部学生”,会英文却表达空洞,根本不是语言障碍,而是缺少结构思维的母语土壤。


德国:双元系统与技术尊严


德国从不强调“人人都要进大学”,而是尊重手艺人的路径与技术型人才的深度培养。“双元制教育”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行不悖。


这是对“多元成功模型”的制度保障,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用“谁上藤校”一刀切人生胜负。


瑞士与北欧:多语种与民主教育


瑞士孩子从小生活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交错的环境中,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文化适应力与语言切换能力。


而北欧国家的教育重心,不是精英选拔,而是
幸福、协商、生态与身心平衡


他们教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标准答案的优秀产出者。


请问:我们的“国际教育”,是否有带孩子思考这些世界模型的差异?


是否能让一个学生知道:世界并非只有“考得好就去美本”这一条路径?


如果不能,那我们就只是建了一座外壳国际、内核狭隘的英美备考孤岛


04 真正的国际教育是结构、不是包装


国际化真正关心的不是你去了哪个国家,而是你是否具备以下三件事:


1. 能用母语思考复杂问题,用外语表达深度模型;

2. 能从不同文明中提出对比视角,而不是复述权威叙述;

3. 能在全球议题中提出独特问题,而非用英文表达同质焦虑。


国际教育的核心,不是考进英美,而是在复杂世界中成为有文明位置感、结构表达力和文化尊严的人


你不是要成为better American or British version of yourself。


你要成为一个
能站在中国经验上发声、却能与所有文明对话的未来公民


别把世界,理解成一个英美榜单。


“国际化”从来不是目的地,而是一场穿越幻觉的认知升级之旅。


你可以去哈佛,但你要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中国的村落逻辑。


你可以读牛津,但你要能理解欧洲之外的复杂系统。


你可以掌握英语,但你要保留母语中最锋利的思维弯刀。


世界是多极的,国际教育应该也是。


你要走的不是英美之路,而是
在文明地图上开拓属于你的道路


别把世界,理解成一个英美榜单。


也别把国际教育,活成一次高分出国的英美崇拜。


真正的国际化,从来不是你“去了哪里”,
而是——
你能否带着自己的文明,走到哪里都不丢失方向。


作者 | 段凯耀:芝加哥大学“杰出教育者”奖得主,美国大学理事会AP全球年会统计学学科报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