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思学苑

TOPACADEMY


 
哈佛模联中国会10周年,它与名校录取到底有多大关系?
来源: | 作者:田菁 | 发布时间: 2019-04-18 | 504 次浏览 | 分享到:

文、编 | 田菁

哈佛模联,在国际教育圈是一个高频词汇。作为一个非应试非竞赛性质的课外活动,却口碑甚好,常常成为学生申请海外留学的加分项。

 
3月底,恰逢哈佛模联中国会(HMUN China)在北京举行,顶思有幸受邀前去聆听了全国模联老师们的一场分享会。会后,也专门采访了分享会的嘉宾之一,北师大实验中学的模联指导老师阎菁。
 
阎菁老师拥有十多年的模联教师经验,她所指导的模联社团每年都有学生被世界名校录取。自2005年北京大学将模拟联合国进入中国高中,阎菁第一次接触到模联,到如今成为一名资深的模联教师。我们跟她聊聊,哈佛模联这项赛事,与名校录取有多大关系?我们该不该鼓励学生多参加?

阎菁老师


什么是哈佛模联中国会?
 
早在1923年,联合国未成立之前,美国大学里一些热衷于国际政治事务的学生,自发组织模拟国际联盟会议。直到1945年联合国正式成立后,这项模联运动慢慢成为了“全民运动”,初中生、高中生到大学生,校级、地区级、国家级到国际级,规模不一,但都想借助“模联”的形式,让学生收获非凡的学术体验和能力提升。在笔者看来,让学生提前参与到国际事务的讨论,也是培养“世界公民”的一种方式。
 
其中,哈佛模联中国会是著名的哈佛模拟联合国HMUN(创于1953年)的全球分会之一,自2009年正式进入到中国,今年正好十周年。2019年的哈佛模联中国会,吸引了全球16个国家,超1000人汇聚北京参加。
 
本次讨论的会议议题有:妇女儿童人口贩卖、非法贩卖海洋野生动物、人工智能、无国籍个人的法律地位、中亚的经济发展、和平的建立、上海青帮、库尔德危机...............
图源于网络


常规模联会议有三种常见规则。欧洲规则(THIMUN),联合国规则(UN4MUN)和北美规则(UNAUSA)。
 
哈佛模联中国会采用的是北美规则,北美规则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它包含主席团、动议、问题三大会议要素。会议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

 



诸如安乐死是违反道德的吗、防止沙漠化、伊朗核协议框架、索马里海盗、海洋酸化等国际社会问题都在模联的议题范围内。
 
整个模联会议中,角色扮演对每一位参与者都非常重要。因为,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代表某个国家的外交官、决策人,就像王毅外长一样,他在回答外国记者问题时,代表的是中国,而不是个人。从始至终,参与者都需要设身处地地去了解自己所代表的国家,并为国家的利益据理力争。
 
模联和名校录取有多大关联性?
 
3月MIT放榜时,来自WLSA复旦国际高中课程班的女生获得了唯二的offer之一。这位女生提及她曾两次参加哈佛模联中国会议(HMUN China),两次获得了Verbal Commendation的奖项。(Verbal Commendation提名表扬奖,该奖项为第四级别)
 
这位女生的模联参赛经历给予她拿到MIT的录取有多大帮助呢?阎菁老师认为,虽然数据显示,名校录取的学生里有很大比例都在高中阶段参加过模联活动,我们仍然不足以得出一个“名校录取与参加模联正相关”的结论。但有两点可以肯定:
 
1.模联是一个你能大几率遇到优秀同龄人的平台。
2. 模联所培养与看重的那些品质,也是名校所看重和追求的。
 
图源于网络


自2005年模联活动进入中国学校以来,其参与者多数是全国知名中学的学生,且是知名中学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一部分学生占比较重,这类学生也被称之为精英群体。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我们该鼓励学生多多参与哈佛模联或其他模联活动么?
 
在阎菁老师看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模联会议,而不是一味简单鼓励学生参与。
 
01 要看语言和能力的匹配度
 
“我一直认为语言不应该成为孩子们探索世界的障碍,所以对于英文不是特别强势的学生,如果有议题质量比较高的中文会,或许影响力没有哈佛模联会这么高,我依然会非常建议他们去参加;有的学生希望能在参加一次大型国际性会议之前练练手,熟悉一下规则流程,那么一些入门级别的区域会、校际会也会是比较好的选择。”
 
02 要看一个模联会议的议题水准
 
作为资深模联指导教师,一个模联会议的议题水准是阎菁老师比较看重的。议题直接代表主席团的学术水平,她建议尽量选择一些议题比较具体比较深入的会议,因为如果议题讨论的都是一些比较宏观空泛的话题,开会过程就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充满了空话和套话的形式。
 
03 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不是打卡式参会经历
 
值得注意的是,模联只是一个活动,仅此而已,无论你参加过多少次模联会,无论你是不是一路按照“参会代表-主席-秘书处”的路径发展,这些都只是活动而已,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并不是这种打卡式的参会经历。相反,对于某一个领域的兴趣,以及持续深入的研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成为主动而成熟的学习者。

 

与国外学生“模联”素养相比,中国学生在知识面和思辨能力上略逊一筹
 
作为一个全球范围内被认可的课外活动,在培养学生的软实力上,模联具有极大的作用。参与模联,首先学到的是发言和文件写作技巧,这是表层的“术”,更多软实力的培养其实是蕴藏在整个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据阎菁老师介绍,模联议题需要调研,模联会场上需要演讲、辩论、磋商、提问,环环相扣的会议进程不仅对学生的语言水平设置了高标准,对其自我表达与交流能力、国际视野与见识、合作意识与领导力、创新思维以及情商等“软实力”也提出高要求。
 
不过,作为资深的模联指导老师,阎菁老师最看重的是学生们在研究模联议题的过程中激发出的对世界的关注和兴趣。
 
“模联委员会里讨论的议题大多是在我们周围存在或者正在发生的事情,比如环境委的海洋塑料污染问题,人权委的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问题,可持续发展委的食物浪费问题。
 
学生通过对议题系统深入的研究,了解问题的成因,知晓联合国成员国们曾经做过的努力和目前一同面临的现状,努力寻求解决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的对世界的关注和兴趣,不仅能成为学生课内学科学习的动力,更是一个未来的世界公民所应具备的视野和责任感。”阎菁老师这样解释道。

 
那么,中国学生参与模联活动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我们与外国学生在模联上的的表现有哪些差异呢?
 
对此,阎菁老师说:“抛开语言的差异不谈,最大的差异我认为是知识面和思辨能力。知识面和阅读量直接相关,而思辨能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文化的差异,一方面或许是传统的课程体系里没有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这种能力。
 
但令人欣慰的是,我通过多年在国际高中生模拟联合国会议中的观察,发现中国中学生的表现有了可圈可点的进步。”
 
最突出的进步表现在对议题的了解程度增加。十年前,外国学生对议题掌握远远高于中国学生,议题相关的知识面也很广泛。相比起来,中国的学生的阅读面相对较窄。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家对阅读的重视等都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尽管有些学生的语言水平受到限制,但其对议题的了解也远远高于从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们国家教育的飞速进步。”
 


除了不停带学生参赛,模联老师还能做什么?
 
作为一个非应试非竞赛性质,却又包含了浓重学术与实践的课外活动,模联指导老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在采访中,阎菁老师坦言道:“不是我选择了命运,而是命运选择了我。我相信对于中国的第一批高中模联老师来说,成为一名模联老师都不是我们主动的选择。但我想说的是,虽然成为一位模联老师并不是我主动选择的,但是至今仍然在做一名模联指导老师,却100%是我的主动选择。”
 
鉴于模联议题覆盖面的广泛,全球参与性强,模联指导老师是否应该博古通今知晓天下事,提起任何一个国际时事热点问题都能侃侃而谈呢?
 
阎菁老师认为,这样的期待存在误解。她总结个人的教学经验发现,做到以下三点,就足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模联老师:
1. 对世界有好奇心,乐于学习,并愿意跟学生一起成长
2. 善于反思,积极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3. 扩大眼界,持续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做资源型教师
 
2019哈佛大学模拟联合国开幕式现场 


无论是哪类学科的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总会遇到瓶颈和职业倦怠期。08年-09年间,阎菁老师第一次经历了职业倦怠期。
 
铁打的部队,流水的兵。自05年带队参加模联活动,变的是学生,不变的是指导教师。对于阎菁老师而言,已经完全熟悉模联的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这项活动似乎失去了新鲜感。
 
瓶颈期间,阎菁老师也曾产生消极的想法:组织学生,上选修课,带学生出去参会,获得奖项,模联活动就是这样么?
 
幸运的是这个瓶颈期没有太长,阎菁老师也在一直反思新的教学的动力源自何处。改变的契机正是09年阎菁老师和学生接触到了海牙模联会议,一个遵循欧规的会议。

 
图源于网络


与之前参与的遵循美规的模联会议都不一样。接触到了新的平台与资源,阎菁老师开始反思和对比国内外的模联会议的侧重点有哪些异同,欧规与美规有哪些差别,这些差别源于什么,中国学生为什么能够获得国际奖项,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是否能够在本土引进国际会议等等问题。
 
结合了过去的教学经验、会议经验,阎菁老师开始调整日常教学内容,努力让学生有“螺旋式发展路径”的机会,即学生不仅是参会者,还可以是办会者,或者主席团的成员等全方位的体验模联活动。于是,自09年至18年,阎菁老师所在的北师大实验中学每年都会举办一次校际模联会。
 
乐于学习,不断思考,是打破瓶颈期的有效方法。
 
阎菁老师认为,教师的眼界也需要不断扩大,模联不仅对学生有帮助,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十分有益。在多年参与各国际性的模联会议下,阎菁老师发现中外教师最大的差异在于人文素养和社科知识上。
 
相对来说,国外教师的知识面和视野都较广于国内的教师,能够针对议题对学生进行学术指导。这可能得益于教学体系中重视思辨能力、演讲能力等多样化能力的培养。
 
国内教师之所以有此优势的不多,究其根本是直到近年我们才开始关注“软实力”的培养。但中国教育体系给予的优势在于教师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非常紧密。认真看待中外教师的优劣势所在,努力提升教师自我专业素养是重中之重。
 
一名优秀的模联老师应该朝着资源型教师的角色成长,而非服务型教师。服务型教师强调的是陪伴和付出,而资源型教师更多的是指导,从学习方法、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上去启发和引导学生,为他们提供资源和获取资源的途径,而非直接提供知识,帮他们一起规划学业,探索兴趣领域和方向。这对老师本身的专业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自己也能得到极大的成长。


除特别说明外,本文图片皆源于嘉朋汉坊教育